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答:(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7、简述周王城制对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有何影响?
答:(1)周王城的规划意匠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井田的基本单位——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2)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3)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
(4)轴线对称布局。
(5)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
(6)建筑的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8、简述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答:(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
(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10、简述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2)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3)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12、试述《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内容及两者的差异。
答: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雅典宪章》:(1)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3)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
1977年国际建协•秘鲁利马《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
(3)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者的差异: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