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物理学五大奠基人士
胡刚复
胡刚复(1892年3月24日-1966年2月19日),生于江苏桃源县(现泗阳县)。
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他与其两位兄长胡敦复、胡明复并称为‚三胡‛。
学术贡献:
胡刚复将X射线标识谱、吸收谱和原子序数之间的实验规律扩展到25号至34号元素,并测定了X射线频率和光电子速度的关系,对X射线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在大陆更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把近代物理学研究引入中国。
培养了吴有训、严济慈、赵忠尧、施汝为、钱临照、余瑞璜等著名物理学家。
抗战期间,作为理学院院长协助竺可桢校长西迁浙江大学,并将浙江大学理学院办成了当时最好的学院之一。
此外,曾在1923年陪同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
讲学时用到entropy一词,胡刚复在翻译时灵机一动,把‚商‛字加火旁来意译此词,创造了‚熵‛字,发音同‚商‛。
吴有训
学术成就:
吴有训全面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并发展了该理论。
康普顿效应,也被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发现。
康普顿效应被验证后,康普顿以该理论成就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有训对X射线散射效应及量子力学的贡献尽管没被授予诺贝尔奖,但他是公认的首位对世界现代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人科学家。
在发展康普顿散射理论方面,吴有训用精确的实验,解决了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或强度的比率问题。
1925年11月,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在吴有训所在的实验室召开,在会上宣读交流的论文中,吴有训的论文《康普顿效应中的变线与不变线之间能量的分布》排在第一位。
回国后,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1935年,他被德国自然科学院推举为院士,是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
饶毓泰
生平:父饶之麟,为清朝举人、拔贡生,曾任户部主事。
母余峨之。
幼年在叔父和舅父教导下习四书经史。
1903年,入抚州中学堂学习。
1905年,只身去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
后转入‚中国新公学‛,胡适曾为其英文老师。
191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1912年回临川中学(今抚州一中)任教半年。
1913年考取官费赴美国留学。
初入加州大学,后转芝加哥大学,1917年冬获该校物理系学士学位。
1918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
192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
192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研究低压电弧的电子发射速率的实验成果(导师为K〃T〃康普顿,阿瑟〃康普顿之兄)。
同年返国,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聘请,来到南开大学任教授,创立物理系并任主任。
学生中有吴大猷、吴大任、郭永怀、马仕俊、江泽涵、申又振、陈省身、郑华炽等。
吴大猷曾在回忆饶毓泰时说:‚在大学四年中随饶师所习之物理学课程有大学物理、电磁学、近代物理、高等力学、光学、气体运动论、高等电磁学等。
在二年级选习的近代物理学课使我开了对物理的窍和兴趣,渐为饶师毓泰注意。
‛
1929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斯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完成了《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论文。
1932年回国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一年后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学院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湖南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
期间培养了杨振宁、黄昆、张守廉、邓稼先、李政道等一大批优秀物理学家,影响深远。
1944年,他休假到美国,与A.H.尼尔森(Nielsen)等合作进行分子
光谱研究。
1947年初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等职务。
1948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拒绝登上南京政府接名教授去台湾的专机,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9-1951年,继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学校校务委员。
1952年北大院系调整时,辞去院、系领导职务。
1954年以后,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届政协常委。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和迫害,饱受折磨,1968年10月16日‚清理阶级队伍‛时,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上吊自杀身亡。
1978
年平反昭雪。
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中研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去世前说的最后一段话曾提到饶毓泰:‚我常向人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四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试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
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
这一件事,我认为平生最为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叶企孙
叶鸿眷1898年7月16日生于上海县唐家弄一书香门第。
曾祖蔼臣公在清朝道光年间当过官,晚年在家研究礼学,参与编纂《同
治上海县志》;祖父叶佳镇曾获得国子监簿街封赏,官至五品;父亲叶景沄是1894年甲午江南乡试第15名举人,曾任敬业学堂校长、清华学堂国文教员、上海教育会会长等职务,参与编纂上海县志。
1907年,叶鸿眷到父亲主持的上海敬业学堂读书。
1911年初,清政府将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叶鸿眷报考清华学堂获得录取,成为清华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
1911年10月因武昌起义爆发,清华学堂停课,叶鸿眷转读江南制造局兵工中学。
1913年夏清华学堂在上海恢复招生。
叶鸿眷改名叶企孙,再次报考并被录取。
1918年6月毕业于清华学校毕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
同年9月叶企孙入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珀西〃布里奇曼。
期间,哈佛教授威廉〃杜安与H.Palmer、叶企孙三人进行用X射线测定普朗克常数的实验,于1921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A re-measurement of the Radiation constant,h, by means of X-Rays(用X射线法重新测量普朗克常数)》,其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2位。
当时叶企孙主要研究方向是测量流体静压力对铁磁材料磁化率的影响,研究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
人才贡献:叶企孙被称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物理学界最早的组织者之一,对中国物理学研究、理科研究、教
育事业乃至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陈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华罗庚曾受到他的提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因而有人称他‚大师的大师‛。
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枫塘湾,逝于北京。
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参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被中国政府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61至1978年研究原子弹和氢弹间,为保密需要化名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