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试题附答案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试题附答案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试题本试题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

孔子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并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的“信”是指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主忠信”(《论语·学而》),即以诚信教育为主。

②古人的诚信教育首先是在家庭里从蒙学开始,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

婴幼儿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别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育。

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

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管鲍之谊、范式守信等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候,颇具警戒作用。

③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统的诚信教育,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从“小学”到“大学”是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

8 至15 岁受“小学”教育,16、17 岁受“大学”教育。

两者的道德教育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注重行为的训练;“大学”阶段就是“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有为忠信孝悌者”。

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集注》为“大学”教材,后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

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育,为学子包括诚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学校诚信教育,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成德为事”。

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

传统学校诚信教育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虽在道德教育上分歧很大,但都重视生活实践,强调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信服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人做事不可脱节,朱子的“格致工夫”与王阳明的“事上磨”在一定程度上互通。

⑤传统社会的礼俗文化承载着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种乡土社会中自然的教育,礼俗作为一种得宜的规范和生活方式,与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有时甚至会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

礼俗的主要形式有三:古已有之、口耳相传的风俗;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人情”习惯;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族规、村规和民约。

通过礼俗约束民众从而实现“礼治”是传统乡土社会维护秩序和治理的基本方式。

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

(摘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 年第5 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在孔子的学说中,诚信教育不仅属于道德教育,而且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B.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教育,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的起点,强调父母的示范作用。

C.在中国古代父母长辈在家给儿童讲故事,旨在使其顺利接受学校系统教育而更诚信。

D.中国古代培养人诚信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到宋代形成了一定的学校诚信教育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

”强调的是胎教的重要作用,可补充论证第二段的论点。

B.若对父范母仪展开论述,应强调父母的行动示范比言说对于子女更有影响力,可用父范如曾子等事例作论据。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侧重论述传统社会学校诚信教育的系统,指出了私塾、官学和书院诚信教育的一致性。

D.可选择成语“言行一致”“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作为文章中关于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论述的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A.如果家长重视诚信教育,孩子则不说谎、诚实做人并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B.如果学校采用丰富适切的形式,就能显著地提高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有效性。

C.只要家长和教师都做到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学生自然做到诚信做人。

D.传统乡土社会已经瓦解,以社区为特征的城市,对市民诚信教育无能为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材料一:4 月18 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 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 年的64.0%上升了 4.2 个百分点,已连续8 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 年的58.4%上升了0.4 个百分点。

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 本,较2015 年增加了0.02 本。

这7.86 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 3.21 本。

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摘编自2017 年4 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材料二: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

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

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

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

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

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

但问题是: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阅读率却持续偏低,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不足5 本,远低于发达国家。

排在各大书店畅销榜单上的书单,除了考试辅导类书籍,就是各类成功学和养生学书籍,阅读的功利性可见一斑。

再看看各大读书网站排名前列的,也无外乎是些言情、玄幻和惊悚小说。

开卷有益、读书有用。

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前段时间,北京的三联书店开始尝试24 小时运营,吸引挑灯夜读重开卷的爱书人。

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摘编自吕洪《网络营销改变阅读习惯?》2014 年5 月《人民日报》)材料三:北京三联韬奋24 小时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店同步运营,联手互动。

书店以经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图书为主,兼及音像制品、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每年经常性、有选择地举办诸如讲座、新书发布、研讨、展览等各类营销活动百余场。

(摘编自三联书店官网)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2015 年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图书阅读率增长速度快。

B.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但图书阅读率却增长缓慢。

C.自2008 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D.自2008 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A.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最终导致实体书店走向困境。

B.书店不仅购买商品的价值,还承载了一些关于文化、知识、品位的社会价值和故事、人生、回忆的情感价值。

C.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陆续关张,由此看出,个性化、特色化并非实体书店生存之根本,实体书店的第一要务是要寻求政策扶持。

D.实体书店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这是一种精神的迷惘。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困境。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

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

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

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

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

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

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

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

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

这么喊,又像是喊牛。

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

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

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

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