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简而言之: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实验动物】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3、【动物实验】应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观察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有关器官的组织形态改变、机能反应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4、【中医实验动物学】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实验动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的实验学科。
5、【实验动物的特点】(1)遗传学要求——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
按照遗传特点分近交系、封闭群或远交群、杂交群。
(2)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控要求——根据控制程度分普通级动物(CV)、清洁动物(C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GF)(3)应用要求——实验动物对试验因素的敏感性强、反应一致,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可比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6、【AEIR】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4个基本条件:A——animal(实验动物) E——equipment(设备)I——information(信息)R——reagent(试剂)7、【“3R”原则】替代replacement原则——尽可能采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以替代高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减少reduction 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甚至可以降低统计学要求。
优化refinement原则——要求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8、1956年,联合国科教文卫协会建立了“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是实验动物学真正形成的时期。
1988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标志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走上行政法规管理的轨道。
20XX年,国家科技部在全国推行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制度,大大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的技术。
第二章实验动物遗传学1、【实验动物的分类】动物学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实验动物学的分类——品种和品系2、【品种】人们根据不同需要而对动物进行改良、选择,即定向培育,并具有某种特定外形和生物学特性的动物群体,其特性能较稳定地遗传。
3、【品系】即“株”,指来源明确,并采用某种交配方法繁殖,而具有相似的外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稳定的遗传特性,可用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动物群体,如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
4、【近交】有意识地从一个动物群体中选用血缘关系比较接近的雌雄个体,即有共同祖先的兄妹、母子、父女进行交配,此种近亲交配的方式称为近交。
5、【近交系(纯系)动物】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之间或亲代与子代之间交配培育而成的动物。
6、【近交系动物的特点】1、基因纯合性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3、表现型的一致性4、对外界因素的敏感性5、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6、遗传组成的独特性7、背景资料的可查性8、国际分布广泛性。
7、【封闭群动物】又称远交群动物,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衍4代以上的动物。
8、【杂交群动物】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称杂交群动物、系统杂交动物、杂交系或杂交一代动物,简称F1代动物。
第三章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1、传染病传播流行具备的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2、【普通(CV)级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动物,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以及人兽共患寄生虫。
3、【清洁(CL)级动物】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
4、【无特定病原体(SPF)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打的病原和寄生虫。
5、【无菌(GF)动物】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
6、【悉生(GN)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指人为植入一种或数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
7、导致人兽共患并的主要病原体<1> 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狂犬病毒、猕猴疱疹病毒1型(B病毒)、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
<2> 细菌——沙门菌、布鲁杆菌、志贺菌、结核分歧杆菌、钩端螺旋体<3> 真菌——皮肤病原真菌<4> 寄生虫——弓形虫8、实验动物主要烈性传染病病原体:鼠痘病毒、兔瘟病毒、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等。
9、常见病毒性疾病A、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1.流行病学:1.传染源——感染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病毒的野小鼠或实验小鼠2.传播途径——接触带病毒野鼠或实验小鼠的分泌物、排泄物,吸血昆虫传播,以及胎盘垂直传播3.易感者——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等,人亦容易感染。
2. 症状:在实验动物多成隐性感染,小鼠感染后可不出现症状。
人感染后表现出类流感样症状,严重者侵犯中枢神经引起脑膜炎等。
B、鼠痘1.流行病学:1.传染源——感染鼠痘病毒的野小鼠和实验小鼠2.传播途径——接触病鼠患处渗出液、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3.易感者——小鼠,尤其是A、C3H、DBA/2、BALB/c、CBA等品系,幼鼠和衰老小鼠对本病特别易感,且常呈致死性,但本病在野小鼠中较少发生。
2.症状:小鼠肢体和尾巴严重水肿、溃疡,最后坏死脱落,故称脱脚病。
C、狂犬病1.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是狂犬、其次是携带病原的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等温血动物。
自然界中,以野生动物如狼、狐、吸血蝙蝠等为主。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和粘膜和皮肤而入侵。
少数可通过对病犬宰杀、剥皮、切割等过程而被感染。
3.易感者——人和各种畜类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尤其是犬科和猫科的动物。
2.症状——动物——犬狂暴型——高度兴奋、冲撞、性欲亢进、攻击人畜、死亡——犬麻痹型——吞咽麻痹、伸颈、伸舌、流口水等,继而死亡人——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甚至死亡D、流行性出血热1.流行病学:1.传染源——携带该病毒的野鼠,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代表,可在实验大鼠等啮齿类动物中流行2.传播途径——主要以螨等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
另外,含有病毒的血、尿、分泌物等,污染人的皮肤破损处,或病鼠咬伤人,亦使人患病3.易感者——主要是人,其次为大鼠、小鼠等实验动物2.症状——人感染后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等“三痛”症状,脸、脖子、胸部红肿等“三红”体征,经过低血压期、少尿期甚至闭尿期,最后到多尿期。
有发热、头痛等类感冒症状,个别病例严重时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可致死。
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1、实验动物环境:人工控制的,供实验动物繁殖、生长的特定场所及相关条件,即围绕实验动物的所有事物的总和,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2、实验动物设施:而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3、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1> 气候因素【温度】最适环境温度:雏鸡35~37℃,马10~15℃,啮齿类18~29℃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1、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2、影响代谢3、影响健康和抗感染能力4、激发应激反应5、影响实验结果【湿度】◆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机体调节体温的主要方式蒸发散热受障碍,而易于引起代谢紊乱及抵抗力下降,动物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亦明显增加。
◆在湿度过低时,室内干燥而灰尘飞扬,容易引起实验动物呼吸系统疾病,亦对实验动物的健康不利。
◆一般认为,相对湿度40% ~ 70%,最佳为50%±5%【气流和风速】一般要求饲育室和动物实验室气流速度≤0.1 ~ 0.2m/s,屏障环境换气次数为10 ~ 20次/h)!!书P49 表4-4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一栏!!<2>理化因素【光照】——影响视力、生理及生殖机能(工作照度在离地1m处,照度150 ~ 300 lx;昼夜明暗交替时间为12h 或10h:14h)【噪声】(60dB以下)——1.影响神经以及心血管等系统功能2.影响消化以及内分泌系统功能、3.影响繁殖以及幼小动物生存【粉尘】屏蔽环境10000级,隔离环境100级【有害气体】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实验动物设施中的氨浓度应低于14mg/m3,即20X10-6)<3>生物因素◆空气中的微生物(普通环境落下菌数≤30个/皿,屏障环境≤3个/皿,隔离环境无检出)◆社会因素(指在某个种属中,实验动物个体的优劣,社会地位以及饲养密度等)动物个体的优劣,通常决定了它在其社会中的地位◆饲养密度(每1m3小鼠100只、大鼠50只、豚鼠20只、兔4只、犬1只、猴1只)第五章实验动物营养学1、【实验动物营养学】研究饮食物(营养素)与实验动物机体生长、发育、繁殖、健康及实验结果关系的科学。
实验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它是实验动物摄入营养的主要来源。
2、实验动物饲料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六大营养成分。
P64 表5-1 微量元素的营养作用、缺乏症及来源◆豚鼠和猴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须由饲料供给◆ 1.当实验动物体内水分减少8%时,就有失水表现,严重干渴、食欲丧失、黏膜干燥、抗病力下降、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强;2.水分减少10%时,会引起严重的代谢紊乱;水分减少20%时,将导致动物死亡3.水分减少20%,将导致动物死亡3、【食性】不同种动物摄取食物的习性。
根据食性分类:草食性动物(豚鼠、兔、羊)肉食性动物(猫、狗)杂食性动物(小鼠、大鼠、金黄地鼠、猴)4、各类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大、小鼠蛋白质18%~20% 粗纤维5%黄金地鼠蛋白质21%~24%豚鼠蛋白质17%~20%,尤其对精氨酸的需要量最高,粗纤维10%~15%兔蛋白质14%~17%,粗纤维10%~15%第六章常用实验动物1、小鼠1.习性和行为:胆小怕惊、昼伏夜动、喜群居、适应性差、喜欢啃咬、寿命短、2.应用:(一)药物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生物制品的检定、药物筛选、药效学评价试验(二)肿瘤学研究——自发肿瘤、诱发性肿瘤、人癌细胞肿瘤、肿瘤遗传学研究(三)遗传学研究——遗传学分析、基因研究、遗传性疾病动物模型(四)病原体所致疾病的研究——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动物模型(五)免疫学研究——制备单克隆抗体、动物模型、免疫功能(六)老年病研究(七)其他疾病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计划生育常用品种、品系:近交系——BALB/c、C57BL;封闭群——KM、NIH2、突变系动物——由自然变异或人工致畸,使正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具有某种遗传缺陷或某种独特遗传特点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