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弟子规泛爱众教案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东北师范大学厚普公益学校教案
学 校 班 级 章节名称 弟子规—泛爱众篇 厚普公益学校 学 科 教 师 计划课时 语文 李行 1 课时
1. 带领学习《弟子规》第五篇—《泛爱众》 ,熟读能诵. 2.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 能有节奏的朗诵古文.(可 适当讲解一些古诗文吟诵知识) 教学目标 3. 以古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做榜样,教导学生平时要注 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引导学生体会古人“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初步 形成对儒家“仁”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1. 古文生僻字词,古今异义,古文理解等. 教学重难点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古文形成对比,提 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播放音频 创造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弟子规》之泛爱众篇的吟诵音频或视频,引起 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课堂总结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教学反 思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系?有什么作用?体现在生活中是在哪儿? (播放视频,如非典医护人员工作,抗洪抢险,援救灾 区等,并查找有关的医训、医科校训、家训等) 问题 2: 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场合呢?如果是自己不喜欢 的人呢?坏人呢? ( “爱”字讲解, “谄,骄,取,与,加人”等等案列分 析,不是爱,而是平等看待,查找有关佛家偈语,道家 及儒家相关语句,播放“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MV) 问题 3:为什么前几篇篇名都是一个字,这一篇是三个 字?能否概括? (仁,儒家思想讲解) [本教案因为考虑各种意外情况而略长, 具体讲课情况视 课堂情况而定,教案顺序不定,如“同一个世界”MV 可 在开头播放等,故事及资料另外收集整理]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第五部分:知恩图报,不锱铢必较 不盛气凌人,宽以待人 以德服人 5.总结并发表看法 可以将“泛爱众”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理解:一个是为 人之道,一个是处世之道. 所谓为人之道,就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道 理。 泛爱众第一句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 正是说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共享一片蓝天,共居一 块大地,难道我们不应该互相关爱吗?在此基础上,我 们将其扩展,即我们现在所提倡和谐社会—人自身的和 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所谓的处世之道就是我们平时与人打交道、交朋友以及 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看不见的准则和道德规范,比如 宽以待人,乐善好施,遵法守纪,慎独,不揭人隐私, 不说人长短等等,能够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提供许多的便 利. 6.提问(备用补充) 问题 1:泛爱众(或弟子规)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一、新课 1.弟子规介绍(或提问)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 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 “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 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 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 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2.泛爱众介绍(提问)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 “爱”就是慈悲, 新课讲授 有爱心。这个“众” ,我们讲的是众人。 (除了人之外, 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 ) 3.正文讲解
f ù zǎi z ī chǎn y ù miǎn y í p ú
生僻字词:音——覆 载 訾 谄 愈 勉 宜 仆 义——覆 载 望 言 訾 谄 骄 短 道 愈 规 扬 疾 规 亏 贵 与 加 已 待 端 然 (分组的形式,竞争性回答和提问一起进行,调动 积极性) 4. 原文内容及概括 (分小组各自进行讨论,并推选代表进行概括,每组随 机抽选两人提问,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经验,事后进行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厚德载物 普泽爱心 总体疏通,讲解,夹杂小故事和小视频、音乐、图片等)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第一部分:不分等级贵贱,人皆爱之 不以貌取人,重德重才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第二部分:不自私自利,不嫉妒他人 不巴结富人,不看轻穷人,不卑不亢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第三部分:不说人短处,尊重他人隐私 扬善惩恶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第四部分:克制,多为他人着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爱心凝聚力量 责任铸就品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