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车站工程第十七册尚迁站第二分册结构与防水目录1.设计依据 (1)1.1 设计依据的主要文件 (1)1.2 结构设计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 (1)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2)2.1 工程概况 (2)2.2 设计范围 (2)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2.4 总体设计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3)3.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3)3.1 设计原则 (4)3.2 设计技术标准 (4)3.3 荷载及组合 (5)3.4 主要工程材料及保护层厚度 (7)4.结构方案 (8)4.1 施工方法选择 (8)4.2 车站围护结构方案 (8)4.3 车站主体结构方案 (9)4.4 车站附属结构设计 (10)5.结构计算 (10)5.1 围护结构计算 (10)5.2 内部结构计算 (11)6.防水设计 (13)6.1 设计依据 (13)6.2 设计原则 (13)6.3 防水等级 (13)6.4 防水技术措施 (13)7.结构耐久性设计 (14)7.1 设计依据 (14)7.2 设计原则 (15)7.3 结构耐久性设计基本规定 (15)7.4 结构耐久性设计要求 (16)7.5 地下车站的施工要求 (18)7.6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 (18)8.工程筹划 (19)8.1 施工方法及主要施工步骤 (19)8.2 施工场地布置及交通疏解 (19)8.3 管线迁改及处理 (19)9.施工监控量测 (19)9.1 施工监测目的与项目 (19)9.2 测点布置、检测手段与监测频率 (20)10.环境保护措施及文明安全施工 (20)11.存在问题及下阶段的注意事项 (20)12.附件: (20)12.1 主要工程数量表 (20)12.2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 (27)12.3 图纸目录 (28)1.设计依据1.1设计依据的主要文件1.《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福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1~2020)3.《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7)4.《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修编)5.《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6.《长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7.《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8.《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组评审意见9.《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环评报告》10.《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报告》11.《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12.《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地下障碍物探查成果报告》13.《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14.《福州市轨道交通6 号线工总体设计》15.《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总体设计》专家组评审意见16.《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第一版)17.《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深度、内容规定》18.《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第3标段(勘察)【莲花站(含)-机场站(含)】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9 19.尚迁站建筑、设备设计资料1.2结构设计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2.《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 年版)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局部修订)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9.《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12.《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4.《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5)15.《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1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1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版)1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19.《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2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2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22.《铁路桥涵钢筋砼和预应力砼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2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24.《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2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2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28.《软土地基深层搅拌加固法技术规程》(YBJ-225-1991)29.《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JGJ/T199-2010)30.《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1998)3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32.《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3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5.《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1992)36.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37.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其他相关国家及福州市地方规范、规程、规定和相关行业标准。
2.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2.1工程概况6号线尚迁站位于规划漳江大道与规划路十字交叉口,沿漳江大道南北向设置。
站点周边主要为民田、水塘等;车站周边规划以居住区为主,少量商业、公建用地,漳江大道规划红线宽度42m,东西方向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16m 。
尚迁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CK33+024.546,车站左线起讫里程为CK32+888.596~CK33+100.596,车站右线起讫里程为CK32+888.596~CK33+100.596。
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站台宽度为11.0m,车站规模212.0m×18.3m (内净)(内净)。
车站总建筑面积12466㎡,其中主体8647㎡,出入口通道及外挂附属3819㎡。
车站设有2组风井及4个出入口。
图2.1.1尚迁站总平面图图2.1.2西北象限图2.1.3东北象限图2.1.4西南象限图2.1.5东南象限2.2设计范围本次初步设计范围主要包括尚迁站车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亭等附属的围护和内部结构设计、结构防水及耐久性设计、施工筹划等内容。
2.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根据广州地铁设计院有限公司2016年09月完成的《福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第3标段(勘察)【尚迁站(含)-机场站(含)】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尚迁站地处于闽江口南岸开阔的滨海平原,周边主要为鱼塘区域,根据钻探揭露的地层情况,本车站岩土(石)分层及其特征分述如下。
1、风积层(Q4eol)(1)粉砂、细砂,地层代号<2-2-1>呈灰黄色,中密~密实为主,饱和,以粉砂和细砂为主,局部夹有粗砂透镜体,级配不良。
(2)中砂,地层代号<2-2-2>呈灰黄色,中密~密实为主,饱和,以中砂为主,局部夹有粉砂、细砂透镜体,级配不良。
2、海积层(Q4m)(1)淤泥质土,地层代号<2-4-2>深灰色,流塑~软塑状态,含腐植质、有机质,以及少量砂,有腥臭味,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切面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2)(含泥)中细砂,地层代号<2-4-6>呈深灰色,中密为主,局部稍密或密实,饱和,以细砂和中砂为主,局部夹有粗砂和粉砂透镜体,另含一定量的淤泥及少量有机质,级配不良。
尚迁站“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见附件2。
从车站范围地质剖面图可知,车站底板主要位于(含泥)中细砂<2-4-6>内,地下墙墙趾均位于淤泥质土<2-4-2>内。
水文地质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本车站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位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
本场地的主要相对隔水层包括<2-4-1>淤泥、<2-4-2>淤泥质土和<2-4-4>淤泥夹砂,其富水性差,微透水~弱透水。
根据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空间分布不同,可将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可分为上层滞水、松散层孔隙潜水和松散层孔隙承压水三种。
a. 上层滞水整个场地地表广泛分布人工填土层,部分为填砂,填石等。
主要分布与表层填土层内,为孔隙水,透水性较好,水量不大,水位变化随周围环境变化。
渗透性变化比较大与物质组成关系有关。
<1-1>素填土、<1-2>杂填土成份以粘性土为主时富水性、透水性相对较差。
<1-1>素填土、<1-2>杂填土、<1-3>耕植土成份以砂土为主时富水性、渗透性较好。
上层滞水的水位和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上层滞水水量较丰富,枯季水量变小。
b.松散层孔隙潜水松散层孔隙潜水分布范围比较大,第四系冲海相沉积<2-2-1>粉细砂,该层属强透水层,其上部为素填土、杂填土层、填砂、填石直接覆盖,具有统一地下水位,为潜水。
c.松散层孔隙承压水根据场地钻孔资料,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3-3>中粗砂。
其含水性能与砂的形状、大小、颗粒级配及粘粒含量等有密切关系,地层属中等~强透水层。
承压含水层上部和下部覆盖有一定厚度相对隔水的<2-4-2>淤泥质土。
场地地震效应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场地土, 覆盖层厚度在15~80m范围内,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为III类。
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处于抗震不利地段。
2.4总体设计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1、第一道钢筋砼支撑间距6m偏小,建议加大至9m。
执行情况:按专家意见执行。
2、主体结构顶、底板厚900、1000mm可优化为800、900mm。
公共区中柱800x1300mm偏大,可优化为700x1200mm。
执行情况:同意专家意见,修改顶、底板厚度为800、9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