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水利基本情况临沂市地处鲁东南,东邻日照,西连枣庄、济宁和泰安,北接潍坊、淄博,南界江苏,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
现辖3区9县,180个乡镇,总人口1036万人。
市域地貌特征属鲁东南低山丘陵区,地形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势,山丘区约占72%。
境内北部为沂蒙山区,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水库众多,河道切割深、比降陡。
南部为冲积平原,河网密布、地势低洼。
经过多年建设,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万余处,其中水库901座,塘坝6972座,机电井3.7万眼,初步形成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发电、养殖等综合功能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一、气象水文临沂市属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具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818.8毫米,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年际有丰枯周期性交替性变化规律。
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暴雨则多发生在7~8月份。
最大降雨量为1974年1149.3毫米,最小降雨量为1988年501.2毫米。
全市年平均径流深272.5毫米,年平均陆面蒸发量507~563毫米、水面蒸发量889~1128毫米。
二、水资源临沂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5.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6.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9.2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35立方米。
全市各类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4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33.3亿立方米。
全市工农业生产用水水源主要是上游水库、河道区间径流拦蓄及部分地下水,临沂城市生活用水水源主要为岸堤水库和城区地下水。
三、河流临沂市水系发达,呈脉状分布。
全市有大小河流1800余条,其中10公里以上河道251条,分属沂河、沭河、中运河、湖东、沿海诸河等五大水系。
沂河、沭河是流经全市的两条重要骨干行洪河流。
沂河全长333公里,流域面积11820平方公里,其中临沂境内全长188公里,流域面积9383平方公里。
沭河全长300公里,流域面积6410平方公里,其中临沂境内全长184公里,流域面积3937平方公里。
四、水库临沂市共有水库901座,其中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30座,小型水库864座,总库容34.2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9.64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9805平方公里。
由于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受建设时技术、设备等条件限制,且经过多年运行,绝大多数为病险库。
经安全鉴定,37座大中型水库和819座小型水库为病险水库。
7座大型水库,根据国家规划从1986年开始至今陆续完成除险加固。
2008年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3年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部署后,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程明显加快。
中型水库已有3座完成除险加固,11座基本完成除险加固,16座列入第三批扩大内需计划,已经全面开工建设。
小型水库已有589座完成除险加固,占总任务的72%。
五、拦河闸坝临沂市共有拦河闸坝841座,其中大型28座,中型90座,小型723座,设计年供水能力2.85亿立方米。
这些水闸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存在标准低、质量差,挡水坝冲刷破损严重,启闭设备老化等险情,制约了工程防洪和灌溉效益的发挥。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对20座大型和36座中型重点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其中有40座列入国家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规划,估算总投资7.3亿元。
工程实施后,可恢复灌溉面积47.41万亩,保护人口266.06万人。
六、灌区临沂市共有万亩以上灌区81处,设计灌溉面积586.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280万亩。
全市有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6处,分别为葛沟、陡山、跋山、小埠东、龙窝、会宝岭灌区。
自1998年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规划,至2008年底,6处灌区累计完成24期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总投资27007万元,衬砌干支渠道150公里,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30万亩,干渠水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综合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53。
七、东调续建工程沂沭河洪水东调续建工程是国家治淮重点骨干工程之一,总投资16.9亿元,包括刘家道口枢纽及沂河、沭河、新沭河、邳苍分洪道和分沂入沭治理等工程。
刘家道口枢纽工程是东调续建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包括刘家道口节制闸、彭家道口分洪闸(已建成)、李庄闸、李公河防倒漾闸和盛口、姜墩、刘家道口放水洞。
该枢纽工程总投资58850万元,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并进入试运行阶段。
沂河等五河治理工程总计治理河道长度315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203座,土方工程2011万方,石方工程46万方,混凝土工程12万方,总投资110169万元。
沂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114.4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37座,总投资44595万元,已完成投资33672万元。
沭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127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104座,总投资32046万元,已完成投资25251万元。
邳苍分洪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40.4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9座,总投资5523万元,已完成投资4183万元。
新沭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13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35座,总投资11511万元,已完成投资4905万元。
分沂入沭扩大工程治理河道长度20.6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18座,总投资16794万元,已完成投资12404万元。
五河治理工程现累计完成投资80413万元,占总投资的73%。
七、农村通自来水工程临沂市山丘区面积多。
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村群众饮水一直比较困难。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实施了中德合作粮食援助项目、国债项目、千村人畜饮水解困等工程,农村饮水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但是,由于农村人口众多、环境污染加剧等因素影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根据水利部、卫生部确定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四项指标(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普查,2005年初全市仍有248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为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困难,省委、省政府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通自来水工程。
在中央和省的扶持帮助下,全市以发展集中规模化工程为主攻方向,以水质安全为核心,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截止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680.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8%。
根据国家2010~2013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工作已经于2009年10月全面启动。
八、水土保持工程临沂市原有水土流失面积1033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0%。
多年来,全市始终把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截至目前,累计投入治理资金7.71亿元,治理小流域43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1平方公里。
“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累计达到64%,生态环境更加趋向良性发展。
九、洼地治理工程临沂市郯南、苍南等地区是全市粮食主产区,但是由于地势低洼,涝灾一直严重,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2003年淮河特大洪水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涝洼地治理力度,并列为加快治淮建设新增三项工程之一。
临沂市治理规划区为市域南部鲁苏省界以北的沂河、沭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涉及郯城、苍山、罗庄、兰山、河东、临沭、高新区、开发区等8个县区,总面积3356.7平方公里,总耕地310.9万亩,总人口271.07万人。
规划治理骨干排水河道21条、排水干沟94条,改建、新建、加固建筑物496座,估算总投资12.64亿元。
根据淮委进一步治理淮河(二期项目)前期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我市于2009年1月启动规划工作,3月份完成勘测任务,预计11月初完成初步设计。
十、水城建设临沂市水资源相对丰富,城区河网密布,具有建设水城的得天独厚优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以河为轴、两岸开发,打造滨水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依托八河穿城而过的区位优势,按照水系整治与水生态保护并举,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建设并重,水岸滩堤路景一体的原则,对沂河、祊河、涑河、青龙河、柳青河、陷泥河、李公河、鹰沟开展了大规模综合治理,并建设了引祊入涑水道。
建成小埠东、花园、桃园、角沂、柳杭、三和、葛庄等7座橡胶坝和刘家道口、李庄闸、李公河防倒漾闸、引祊入涑节制闸、防洪闸、涑河一、二、三号闸等8座拦河闸,形成7坝8闸的工程布局,在临沂城形成水面长度88.5公里、水面48.5平方公里、一次性蓄水1.62亿立方米的大水体。
绿化沿河滩地18平方公里,建设9大广场、18个特色园区和36处景点,成为展示临沂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大型开放式生态风光带。
沂河小埠东橡胶坝创造了世界吉尼斯最长橡胶坝记录,滨河景区被水利部评为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十一、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临沂市符合改革政策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共有66个,其中市属水管单位1个,在职事业编制人员2143名。
为做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市政府相继下发了《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关于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等文件。
2008年10月底,12个县区整体改革实施方案全部经同级政府批复,66个水管单位撤销5个,批复水管单位61个,其中2个水管单位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59个水管单位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批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000人,差额拨款事业编制77人。
各项公益性支出列入同级财政2009年度预算,养老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障措施全部落实到位。
十二、水行政管理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出台《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道工程维护费征收工作的通知》、《临沂市市级水资源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临沂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为契机,加大水利法制宣传力度,开展纪念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水利法制观念。
深化水行政审批改革,取水许可、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7项行政服务职能进驻市政服务大厅,积极开展“提速缩时、提高效能”活动,年均受理行政审批事项260件,无一超期或投诉,综合满意率达98%以上。
强化水政执法队伍建设,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执法硬件水平不断提高,执法能力明显增强,水事秩序明显好转。
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编制完成了《临沂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建成临沂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和水资源远程监测系统,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审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积极推进城区自备井封停工作,水资源使用管理更加科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