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最优选择

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最优选择

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最优选择【摘要】《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及其相应指南的发布,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章通过对三种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比较,从财务会计报表目标、控制基础、会计信息质量、抑制利润操纵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采用实体理论作为合并报表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实体理论;母公司理论;业主权理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反映母公司和全部子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向信息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消除集团内部交易影响的、增强投资者信心的、母公司单一报表无法提供的、具有决策有用的信息资源。

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哪些主体该纳入合并范围、向谁提供合并信息、提供哪些信息、信息的提供该具有哪些作用、在什么条件下有用等等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由侧重母公司理论向侧重实体理论转变,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合并理论之间又有什么区别?本文将分别加以分析和解释。

一、三种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比较分析(一)业主权理论业主权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拥有的资源。

合并会计报表只是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是为了子公司满足少数股东的需求。

子公司少数股东的信息需求只能通过子公司的个别报表给予满足。

根据这一观点,母公司在编制合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应当根据母公司实际拥有子公司股份的比例合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净收益,而少数股东所拥有的那一份额被排除在外,不予反映。

(二)实体理论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

根据控制的经济实质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的所有资产,有权统驭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

这样,母、子公司就成为一个统一体,那么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就不需要考虑比例问题,直接把子公司的所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净利润统统反映在合并报表中。

该理论基础强调的是所编制的合并报表为整个经济实体所服务,对少数股权的股东要和多数股权的股东同等对待,也将其视为股东权益的一部分。

(三)母公司理论母公司理论认为,母公司在合并非全资子公司时,按自身所实际拥有的股权比例确认合并,而将少数股东的权益视为普通负债来处理。

合并商誉属于母公司,以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对子公司的同一资产项目,可能出现双重计量,即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属于母公司持有股权的部分,按公允价值计算,属于少数股权的资产和负债仍以原账面价值列示。

商誉仅列示属于母公司的部分,不列示少数股权部分。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少数股权列示于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

对于母子公司之间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按母公司拥有权益比例抵销;少数股东净利润在合并损益表中的列示,仅被作为费用处理,只有母公司应享份额才在合并净利润中列示。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主要不同点是对少数股东权益的处理不一致。

假设公司甲以现金购买了公司乙80%的股权,乙公司股东权益账面价值为6 5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 000万元,不同合并理论下的少数股东权益如表1所列。

二、我国合并财务报表采用实体理论的理论分析(一)体现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四条明确规定,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上述财务报告目标体现了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观。

实体理论在合并报表上,不过分强调母公司股东的权益,而是将所有股东都放在同等重要的的地位,对于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都是以公允价值来反映。

不仅如此,实体理论还通过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企业集团的综合信息,满足高层管理人员了解集团的整体经营情况,以便作出科学的经营决策;方便债权人作出资金投放和收回的决策;利于政府部门分析企业集团是否利用对子公司的控制关系,通过内部转移价格等操纵集团利润,侵害国家利益。

所以,实体法体现的是为集团所有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决策分析有用信息,真实反映企业可用的经济资源,与会计目标相吻合。

(二)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和预测。

IASB对相关性的解释为“信息要成为有用的,就必需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当信息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描述现在和未来事项或者通过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放到合并理论中就是既定合并理论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能够具有确证价值和预测价值;能够帮助使用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提高原先调整估计差异的能力。

可靠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可靠,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我国基本准则指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IASB在列举可靠性的具体组成质量方面强调,可靠性应该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即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同时注重相关性和可靠性,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以可靠性为基础,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业主权理论,在合并时将子公司中少数股东的权益完全排除在合并报表之外,否认了少数股东权益的存在,不符合客观性原则,也不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母公司理论,在合并时把少数股东权益当作一项负债,与实际情况不符,有失客观性。

少数股东权益实质不是一项负债,也不是一项业务,不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实体理论否定业主权理论和母公司理论的做法,把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当作集团内的一项股东权益,母公司控制着子公司,子公司也控制着自身的少数股东权益,相应的少数股东权益被母公司所控制,为母公司的经营活动提供价值基础,所以可以把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当作集团公司的权益,这样符合我国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等原则。

(三)体现少数股东权益的价值相关性和对企业价值的增量解释力张然和张会丽(200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实体理论下的合并报表编制将少数股东权益“移位”至所有者权益项目列示,使得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且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新会计准则对净资产其他组成部分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将少数股东损益“移位”进入净利润项目中列示,也使得少数股东损益信息含量显著增加,且该项目的信息增量显著高于盈余的其他组成部分受新会计准则影响的信息增量。

表1也显示,在母公司控股权益一定和一致的情况下,业主权理论不能反映体现企业价值增加的少数股东权益;母公司理论不仅不反映少数股东权益,还把该属于少数股东的权益份额反映在负债中,严重歪曲了企业价值的真实性。

只有实体理论按照实际情况将少数股东权益进行公允和合理的反映,且反映的数额高于母公司理论下得出的结果。

这说明少数股东权益要比同样数量的其他权益项目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影响力要大;少数股东损益在利润表的加入,增强了报表信息含量,两者的增加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四)体现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是“控制”,即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和权力。

业主权理论和母公司理论认为,编制合并报表的基础不是控制资源,而是拥有另一公司的资源。

只有实体理论提倡合并范围的确定以控制为基础,即无论企业是否全部拥有另一企业的资源,只要能对其实施控制,并且能够为集团创造价值贡献,就将其作为合并的对象。

因为随着股权结构的日趋分散,企业集团内部多层控股和交叉持股的现象将普遍出现。

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存在,使得母子公司在资产的运用、经营和财务决策上成为独立于其终极所有者的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应当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主体。

(五)维护少数股东权益和抑制利润操纵实体理论倡导的是以“控制”为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提出集团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向企业所有相关方服务,向所有信息需求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少数股东具有知晓集团真实经营情况、抑制利润操纵、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

实体理论的运用有助于抑制集团利用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利润操纵,有助于平等对待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有助于少数股东按比例分享集团的收益。

以实体理论为基础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因此,集团内公司之间交易未实现的损益都要进行全面抵销,这有助于抑制企业利用集团内的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

(六)体现所控资产的使用效用效用是经济学术语,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享受服务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的客观物资属性是能满足人的某种欲望,而这主要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对于子公司来讲,不因为多数股东投入的资金或资产多,少数股东投入的资金或资产总额少,每单位的资金或资产为企业集团创造的价值或产生的效用就不一样,而是具有同等的价值或效用,所以在合并报表中对少数股权也应该和多数股权一样以公允价值计量,并采用同样的方式在报表的不同地方列示。

(七)体现全流通的指导思想全流通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就是要通过相关程序规则和必要的政策指导,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使全流通方案有利于形成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并形成全流通后公司稳定的价格预期。

在全流通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向少数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体现对少数股权的重视。

因此,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要对少数股权按公允价值如实地在权益类反映。

否则,就与全流通的指导思想不符,资本市场的改革就不能顺利进行。

三、结论综上所述,在股权日趋分散的今天,我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采用实体法,既有利于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合作,又符合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实际情况的要求,并与新会计准则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相吻合,能够充分地满足信息需求者的决策需求,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并为实际经济工作所运用。

因此,可以得出实体理论是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1] 戴德明,毛新述,姚淑瑜.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德有用性: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J].会计研究,2006(10):10-17.[2] 刘文霞.三种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比较与选择[J].当代财经,2008(4):64-67.[3] 张然,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理论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信息含量变化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12):39-46.[4] 陈玉媛.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2007(12):5-6.[5] 赵晔.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理论问题研究[J].冶金财务,2008(11):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