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全球视角)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全球视角)


劳动供给的均衡点:劳动偏好集与可行集的公切点 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通过变化实际工资 w / p 来求得不同实际工资条件下家庭均衡的 劳动供给量
LS = LS (w / p )(+ )
真实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当真实工资上升时,每一小时闲暇所放弃的商品消费量就越大,由于闲暇更 昂贵,为替代它,家庭会选择更长的工作时间。 收入效应:随着实际工资的增加,家庭变得更富有,家庭有能力对选择更多的闲暇进行 支付。 因此,工资增加对劳动供给具有双重影响:替代效应应驱于使 L 增加,而收入效应趋 于使 L 下降,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影响取决于家庭的偏好。 8、总供给的研究方法 关于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对劳动市场的假设 第一、古典的研究方法: 古典研究方法的假设:对于任何一个价格水平,名义工资都具有完全弹性,能够进行调 整以使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保持均衡。从而,真实工资被决定以出清劳动市场。在市场决定 的真实工资水平上,工人愿意供应多少劳动,企业就愿意雇佣多少劳动,在这个意义上,劳 动力总是可以充分就业。
根据持久收入模型,消费要对持久收入( Y p )作出反应,持久收入是现在收入和未来 收入的平均值。具体来说,对具有波动的收入流的家庭来说,Y p 被定义为不变的收入水平, 这种水平带给家庭的跨时期预算约束与收入流波动时的跨时期预算约束相同。
Yp +
Yp
1+ r
= Q1 +
Q2 1+ r
家庭将试图维持完全稳定的消费路径,以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消 费完全等于持久收入( C1 = C2 = Y p ) ,在这种情况下, S1 = Q1 − C1 = Q1 − Y p 家庭是根据持久收入而不是现在收入来决定消费水平。 当现在收入高于平均值时, 他们 倾向于将差额储蓄起来。当现在收入低于平均值时,他们往往会动用储蓄,或者靠较高的未 来收入借贷。 暂时性冲击和永久性冲击,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 预期理论与暂时性冲击和永久性冲击 适应性预期: Y p = αY p −1 + 济变量的微观基础 消费加总时存在的问题: 所有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尽相同; 各家庭不仅现在和未来的 消费偏好不同,而且他们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不同,边际消费倾向也不相同。 强调经济中年家庭与老年家庭共存的经济模型称为迭代模型。 8、消费、储蓄和利率 收入效应: 依赖于家庭最初是净贷方还是净借方, 利率的变动使家庭变得更加富有或更 加贫困的程度。 替代效应:消费更多便宜的东西 9、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 私人储蓄等于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之和 两时期框架下的私人储蓄分析: 假定除了家庭的产出 Q1 和 Q2 之外,家庭还从他拥有的企业获得红利支付流 DV1 和
需求曲线的移动,还是大多数冲击在供给方面导致了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货币主义者认为经济的大多数冲击来源于需求方 面,特别是来自于央行不稳定的货币政策。
凯恩斯学派认为需求的不稳定性, 他认为不稳定性产生于私人市场中的冲击, 主要是和 由于投资者信心波动而导致企业投资需求波动的结果。 新凯恩斯认为经济的需求来自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两个方面。 10、短期和长期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在短期内,经济表现出凯恩斯学派的特征,而在长期内则表现出古典学派的特征。在短 期内,总需求的变动既影响产量又影响价格,而在长期内,却只对价格有影响。在这种意义 上, 当代凯恩斯学派和当代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主要是关于时间的选择。 两派经济 学家都认识到在总需求发生变动之后, 经济有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倾向, 关键就是恢复的时间 。 凯恩斯学派认为这种调整是缓慢的,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则是迅速的。
DV1 +
DV2 Pr = Pr1 + 2 1+ r 1+ r Yd 2 = Q2 + rB1 + DV2
拥有企业的收入约束: Yd1 = Q1 + DV1 家庭跨期的预算约束
C1 +
C2 Q DV2 Q Pr = Q1 + 2 + DV1 + = Q1 + 2 + Pr1 + 2 1+ r 1+ r 1+ r 1+ r 1+ r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总论
1、宏观经济学的三个步骤:第一、在理论水平上解释单个企业和家庭的决策过程;第 二、通过加总经济中个别家庭和企业的所有决定来解释经济的整体行为;第三、通过收集并 分析时间宏观经济数据以赋予理论的经验内容。 2、宏观经济学研究特点变量的逻辑顺序:这些变量中经济中的当前(当期)水平是由 什么决定的?这些变量的短期变化是有什么决定的?这些变量的长期变化是由什么决定 的? 3、宏观经济关注的主要变量:GNP(经济周期) 、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贸易余额 4、 价格,
DV2 。企业赢得利润 Pr1 和 Pr2 ,并将部分利润支付红利。企业第一期的储蓄可以表示为
s f 1 = B1 = Pr1 − DV1 。在第二个时期,企业不在留存收益,而把第二期的利润和第一期的债
卷价值和收益一起用来支付红利。 s f 2 = Pr2 + (1 + r ) B1 所以红利支付的跨期约束为
Q S = Q S ( w / p , K ,τ )

w = p wf w = w f (该式决定了劳动市场的均衡, 它保证实际工资等于劳动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 ) p
在古典模型中, 真实工资是由劳动市场的均衡决定的, 而且如果劳动供求不受影响的话 , 产量水平就会保持不变, 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而言, 一国经济的总供给都是相同的 。 一国经济的总供给会随劳动供给曲线或者劳动需求曲线移动而发生变化。 古典研究方法视野写的事业问题: (1)有些人在至少在短期内可能志愿选择失业 (2)劳动市场中的各种不同因素——法律、制度、传统等可能会阻止真实工资移到充
企业储蓄: s f 1 = Pr1 − DV1 家庭储蓄: s1 = Yd1 − C1 = Q1 + DV1 − C1 家庭储蓄可以弥补企业储蓄政策的变化
第二、投资 1、资本指的是累积的机器、工厂和其他耐用生产要素。 2、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能使我们更加透彻的理解既定时期的产出是如何在现在使用 (消费)和未来使用(投资)之间进行配置。企业投资波动在决定经济产量和失业水平方面 起着一定作用。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3、本章对投资理论的假设: 劳动力是充分就业的, 从而产量也是出于充分就业水平的。 因此产出的波动或者完全来自资本存量的变化或者来自其他供给方面对生产函数的冲击, 但 不会来自总需求的变动。 4、购买资本商品是在不同时间配置消费的另一种方式。家庭有两种方法把当前的购买 力转移到未来, 通过金融资产或通过资本积累。 一旦通过购买商品比通过购买金融资产在未 来有更高的储蓄收益率,那么投资支出就应当增加。 5、家庭中每一个时期生产一定量的产出(Q) ,但他们可以通过当期作出的投资选择而 改变他们未来的产量。 6、家庭投资决定 家庭行为的假设: 家庭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以将购买力作跨时期转移: 他们可以在金融市 场上按利率 r 借出货币,也可以投资以增加未来的产量。
C2 Q = Q1 + 2 = W1 (过资源禀赋点( Q1 , Q2 )) 1+ r 1+ r C1 + C2 Q = (1 + r ) B0 + Q1 + 2 1+ r 1+ r
放松假设(开始时有遗产)的预算约束:
3、家庭的效用分析:UL = UL(C1 , C 2 ) (净借方和净贷方)(金融市场提高了家庭的效用 水平,相比较财务孤立的情形) 4、持久消费理论 家庭趋向于时间过程中平滑的消费。家庭对稳定消费的偏好胜过对不稳定消费的偏好。
pct = w1 ( p1t / p10 ) + w2 ( p2t / p20 ) + ........+ wn ( pnt / pn0 ) wi 代表权重 pit 代表当期
代表基期价格。
pi 0
5、潜在产量表示当所有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都被充分利用时经济所能达到的产量水 平。 产量缺口是对潜在产量和实际产量间差额的度量。 经济绩效不仅以产量的一般趋势来衡 量,而且还要以产量缺口是增大还是减小来衡量。 6、总供给是在一国经济中的工资和价格形式给定的情况下,企业和家庭愿意提供的总 产量。 7、总供给的推导:

假设一家企业现在的名义工资由劳动合同定为 w ,再假设名义工资一旦确定,企业的 工人就会供给该企业所需的全部劳动。最简单的凯恩斯学派模型的基本看法是:在 w 固定 的条件下,真实工资的水平将与价格水平呈反向变化。
Q S = Q S ( w / p , K ,τ )

w=w
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影响价格水平的政策措施, 政府也可以对真实工资产生影响, 进而影 响产量的供给水平。 9、总需求的决定 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 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的确切界定是相当复杂的, 因为总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汇率制度 的类型、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种类,该经济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开放程度以及其他若干因素等。 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框架是决定均衡产品和价格水平有用的工具, 特别是我们可以用 此框架来研究具体的经济政策以及外来冲击对 Q 和 P 的均衡水平的影响。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 均衡并不是最佳的产量水平, 甚至也不是合乎意愿的产量水平, 实际上在经济的整体均 衡水平上, 可能会存在很大的产量缺口和大量的失业, 均衡只是一定条件下经济会发生什么 的度量,而不是应该发生什么的度量。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事件的解释,有两个方面往往不同。第一、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第二、对影响经济的各种不同的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是大多数冲击在需求方面导致了总
Q = Q(K , L,τ )(+,+,+ )
短期内总供给是由就业水平所决定的。 劳动的需求函数:MPL 就是劳动的总需求曲线。 劳动供给: “劳动—闲暇”决策分析 假设:第一、工人只需要在劳动和闲暇之间加以选择,在闲暇中他将消费掉他的全部工 资收入,而他的工资收入又是他惟一的收入来源; 第二、工人每天可以选择任意水平的工作量。 工人劳动供给的偏好分析: U = U (C , L )(+,− ) (C 代表消费,L 代表工作)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 劳动供给的可行集: Z = (w / p )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