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有的板根可达数米,增强了对巨大树冠的支持力量。

(3)攀援根:像常春藤、络石、凌霄等植物的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生出不定根。

这些根顶端扁平,有的成为吸盘状,以固着在其他树干、石山或墙壁表面,而攀援上升,有攀援吸附作用,故称攀援根。

(4)附生根:在热带森林中,像兰科、天南星科植物生有附生根。

附贴在木本植物的树皮上,并从树皮缝隙内吸收蓄存的水分,这种根的外表形成根被,由多层厚壁死细胞组成,可以贮存雨水、露水供内部组织用,干旱时根被失水而为空气所充满。

附生根内部的细胞往往含有叶绿素,有一定的光合作用能力。

(5)呼吸根:分布于沼泽地区或海岸低处的一些植物;例如水龙、红树、落羽松等。

在它们的根系中,有一部分根向上生长,露出地面,成为呼吸根。

呼吸根外有呼吸孔,内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有利于通气和贮存气体,以适应土壤中缺气的情况,维持植物的正常生活。

还有海桑、水龙等植物。

关于茎花现象产生的两种说法:其一认为这是原始的性状,说明了热带雨林乔木植物的古老性;其二认为是对昆虫授粉的一种适应,因为乔木太高,蜂类和蝶类飞不上去。

分布:典型热带雨林的分布与赤道带相当,围绕着赤道两侧的有限范围内,基本上成带状分布。

全球的热带雨林可划分为三个区:美洲热带雨林、非洲热带雨林和印度-马来亚热带雨林区。

其中以美洲热带雨林区最大,印度-马来亚热带雨林区次之。

(2)季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有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带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植被类型。

年雨量约1500mm,全年有明显的干湿季,干季内降水量明显低于蒸发量。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不及热带雨林丰富,单位面积上的种数比雨林少,但植株的密度较大;树木高度不及热带雨林,群落结构较雨林简单。

这与生境的干燥程度有关。

季节变化明显,旱季时部分或全部落叶,植物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一次开花结实的植物占大多数。

高位芽植物约占60-70%,其中落叶成分占一定比例。

热带雨林中特有的兰科、蕨类和木本附生植物很少。

分布区:不连续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其中以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我国的季雨林有热带雨林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3)红树林由所谓的“红树植物”所组成的群落。

其中主要是红树科和马鞭草科的常绿灌木、灌木状小乔木和不高的乔木。

主要分布在热带(可超热带)海滩上,属于发育在特殊生态条件下的常绿木本植物群落。

土壤:海滨盐土,含盐量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红树林由于受特殊生态条件的影响,种类组成相当贫乏。

群落的外貌在分布中心与其边缘有明显的差异,在赤道附近地区的红树林常较高大,而离赤道较远的红树林常成灌丛状。

红树林都是盐土植物,枝叶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旱生结构,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呼吸根,以适应风浪和潮水的冲击与土壤通气不良。

具有特殊的“胎生”的生殖方式,即种子在离开母体前,就在树上萌发,长出粗壮的胚轴,到一定时即下落插入液泥中声速固定长成幼苗。

因此可不受土壤盐分浓度过高的影响,也是它能在热带海岸普遍发育的重要原因。

分布:南可达南纬44°,北可达北纬32°。

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浙江省沿岸有人工栽培的红树林。

(4)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savannah)。

是一种热带型的旱生草本群落。

我国西南和华南的局部地方一些主要江河的山地峡谷以及海南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类似稀树草原(无典型)植被。

2亚热带植被: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竹林(1)常绿阔叶林:分布区气候特点: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0℃积温在5000℃以上,年雨量超过1000mm,夏季雨量充沛,冬季降水虽少,但无明显旱季,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都较湿润。

群落的基本特点: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的常绿乔木为典型代表,种类组成较丰富,并常有明显的建群种。

叶片的排列方向与太阳光垂直(故又有照叶林之称),同一植株的叶有阳生叶和阴生叶之分。

林冠平整,林相整齐,色彩比较一致,常年以暗绿色为主。

群落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乔木1-2层或3层,其下有明显的灌木和草本层,分层清晰。

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70%以上),顶极群落中也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

缺乏扁茎大藤本,而以木质或草质的为主;附生植物多为地衣、苔藓,被子植物极少,乔木无板根及茎花现象。

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内,广泛分布着各种裸子植物构成的针叶林,在生态以及群落外貌结构上,它们均与常绿阔叶林相似,性质也不同于寒温性针叶林,而属于暖温性。

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内,广泛分布着许多珍贵的孑遗植物,如水杉、水松、银杏、珙桐、银杉等。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长江流域、朝鲜、日本、美国的佛罗里达、南美的智利、阿根廷、巴西以及大洋洲和非洲东南部等。

(2)常绿硬叶林:分布区气候特点: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即地中海式气候下发育出来的植被类型。

群落的基本特点:乔、灌木叶片常绿,具有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

一种情况是叶片不大、坚硬,有发达的机械组织,并有茸毛,不具光泽,呈灰绿色,气孔深陷,叶片排列与光线成锐角;另一种情况是叶子退化缩小,往往成刺,茎绿色,可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体有刺,大多数情况下开花鲜艳,黄色为主;很多植物能分泌挥发油,加上花香,使群落具有特殊香味。

由于冬季温和和多雨,芽有较少的芽鳞或无芽鳞,许多植物能以休眠状态渡过炎热干燥的夏季。

分布:在世界上有三个基本分布区,即欧洲地中海沿岸,美洲的加利福尼亚和大洋洲的西南及东部,此外非洲南部、南美洲的智利也有少量分布。

我国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其中以金沙江峡谷两侧为其分布中心,大部分生长在山地阳坡各石灰岩基质上,主要由常绿栎属树种组成,耐寒耐干,群落结构简单,多为纯林。

(3)竹林:竹林是由竹类植物构成的单优群落,生活型比较特殊,有地下茎(竹鞭)和地上茎(竹杆)之分。

在全世界分布面积不大,但相当广泛,从热带的赤道两边到温带都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亚洲,亚洲可能是竹类植物发生和分布的中心;其次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有少量分布;欧洲仅有少量栽培。

我国南起海南,北到黄河流域,东至台湾,西达西藏都有分布,而长江以南中亚热带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河谷和丘陵分布很广,生长也旺盛。

3温带植被: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1)落叶阔叶林:由于冬季落地,夏季绿叶,故又称夏绿林分布区气候特点: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分布在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或季风气候下,一般有4-6个月的生长季节和适宜降水,冬季3-4个月,年降水量500-1000mm,主要在生长季降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中生植物发育茂盛,阔叶质地较薄,无革质硬叶现象,通常无茸毛,鲜绿色。

由于冬季寒冷,树干均有厚的树皮,冬芽有鳞片,有时还受到树脂保护。

层次结构简单清晰,通常乔木只有1-2层,由一个或几个树种组成,树冠基本在同一高度。

乔木层下有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

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群落季相非常明显。

生活型谱中,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藤本植物以草质和半木质为主,附生植物以苔藓、地衣为主。

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中欧,亚洲东部能南半球的部分地区。

(2)针叶林:是寒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泛称泰加林。

一般夏季温和,冬季严寒,与落叶阔叶林分布区相比,大陆性气候明显,夏季更短,冬季更长,年降水量为300-600mm,大部分在夏季降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一般由松杉类植物组成,乔木叶子缩小,具耐寒耐旱结构,主要由云杉属、冷杉属、松属和落叶松属等植物组成。

建群种不同,外貌差异显著,容易识别。

由云杉属、冷杉属组成的森林,树冠圆锥形,郁闭度高,林内阴暗,因此又称阴暗针叶林,而松属、落叶松属组成的森林,树冠圆形或稀疏,林内透光度大,因此又称明亮针叶林。

结构简单,乔木层常由单一树种构成,林下一般有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

分布:几乎全部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和低纬度亚高山地区也常有分布。

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为普遍。

(3)草原:草原是指生长在黑钙土或栗钙土上,以多年生低温旱生的丛生禾草占优势的草本植物群落。

可分为三种类型:草甸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4寒带植被:茎原(冻原):是一种以极地或极地高山灌丛、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占优势,层次不多的草本植被类型。

5隐域植被和泛域植被:以上介绍的植被类型,其分布是与地球表面相应的气候带联系在一起的,称地带性植被或显域植被。

隐域植被:是可以在几个地带遇见或任何地带遇见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发育几乎不取决于地带性优势气候条件,因此是属于非地带性植被。

例如:沼泽、沙生植被、盐生植被和水生植被等。

泛域植被:是由于特殊的生存条件,而超越了自己地带分布范围进入邻近地带形成一岛状的植被。

例如,在一个温暖带的成带植被,由于温暖的局部气候变化,也经常出现在较冷带的南坡;相反,一个较冷带的成带植被,能重复出现在较暖的邻带的北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