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四首PPT课件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
写出黄 昏独上 之情, 极缠绵 悱恻
缕缕笛声,无 限的思愁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 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
万里相思之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曲笔:以 闺中之思 已衬出已 愁,更为
情深
写的虽是“边愁”, 但意境雄浑开阔, 情调激越悲凉,绝 不只是儿女情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理解曲笔的表达技巧:
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 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 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 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 得归的结果。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 神韵飞腾,而更具动 人的力量。
知识点:边塞诗主题之一:战争连年不止的 哀怨和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 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 特点。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 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 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 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8、矛盾心情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 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理解、鉴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 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 明快;即使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仍保持着 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婉伤。
边塞战争诗 四首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 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 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 不断,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
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2、要抓住景色、人物、事物和事件的特点,然后 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体味诗人寄 寓其中的感情。
3、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内涵。
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激情,表现塞外 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陈述久戍边关对 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 于中原的风光,有跃动于边塞诗的种种矛盾。
高适(700—765) ,字 达夫、仲武,沧州人, 少孤 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 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官至左 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世 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 说他:“喜言王霸大略,务 功名,尚节义。”“有唐以 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 泰元年(765年)卒,终年 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
另外还有:王之涣、王翰、李益、李颀等
无 更 黄烽 那 吹 昏火 金 羌 独城 闺 笛 上西 万 关 海百 里 山 风尺 愁 月 秋楼 。 , 。,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 伯,其籍贯有山西太原和陕西西安(京 兆)两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 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 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 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乱起,为刺史 闾丘所杀。
基本主题
1、建立功业的渴望 “当年万里觅封侯”
2、保家卫国的决心 “不破楼兰终不还”
3、山河沦丧的痛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久居边关的乡愁 “将军白发征夫泪”
5、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6、报国无门的怨愤
“黄沙百战穿金甲”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7、归家无望的哀痛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 王翰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 陈陶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连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暗。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其诗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七绝 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 边塞诗最著。其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 塞》和《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气势雄 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 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长信秋词(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 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 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 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 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 面。
4、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
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 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 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
婉 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 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在边塞诗这个大 主题下体现出不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