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同步课堂】6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粤教版语文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共37张PPT)
【同步课堂】6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粤教版语文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共37张PPT)
曲笔,通过写闺妇对战士的思念和怨恨,
更加突出征人对连年征战的不满,对家乡亲 人的思念之情
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 四在抒情上各有何特色?在环境描写上又有 什么不同?
•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策马自沙漠, 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
表现程度之深, 感慨之深
诗人骑马从塞外 千里迢迢赶到蓟 城,登上这座边 城的城墙。只见 边塞苦寒之地, 一片萧条,白日 当中,黯淡无光 的景象。
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何感慨?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虚为实。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
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 夸张: 提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二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热海” 之“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
——王维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
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 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 走。” ——岑参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关于李益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 士第,授郑县尉。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 集贤殿学士,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初,以 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诗名在当 时就极高。诗作多被入画或度为乐曲,流 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 二卷。
边塞诗主题之一:对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表现英勇善战,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杨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边塞诗主题之二:描写边塞自然风光,借以歌 颂边塞,赞美军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同:无都那有金悲闺凉万的里意愁味 。
不破楼兰终不还。
异: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黄昏独坐,羌
笛之音,衬托出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衬托出戍边将士为国 尽忠这、两慷首慨诗悲在壮抒的情激上情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
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蓟中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伏波愿宁死卫边,马革 裹尸而还。
定远侯晚年处边地而思 归。
晋人与姜戎败秦,使其 只轮无返。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四句中句句 用典,凝练 形象,准确 生动。
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 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却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 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典故的正反运用。
第一句用伏波将军马援之事,是正用,即 丝毫未改典故原意;第二句用定远侯班超事, 则是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 反的看法,表明自己从军态度是不愿如班超 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报国,诗意已是翻 进了一层;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典故; 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是正 用典故,但又有所变化:第三句中,诗人加 上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第 四句中,诗人将原典故中“三箭”改为“一 箭”,有所变化但未改典故原意。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杜甫
作者简介
岑参,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 属湖北)。天宝三载,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 曹参军。天宝八载,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 掌书记。天宝十三载,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 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 使。至德二载,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 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出 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有《岑嘉州集》。 《全唐诗》编诗四卷。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岸蒸上旁沙诗众青烁最人鸟草石后送四不常然别句敢不虏友写飞歇云人,,,中空沸之 所引有中浪语说子鲤白炎表为,鱼雪波明真以长遥煎下。当且旋汉文地肥灭月七胡句。;。人 阴火时潜的烧赠天言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七句侵具太体白描,绘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柏君台一霜热醉威海天寒奇山逼异和郭人四之描句,,绘景是。正热。诗见海人夕炎的揣阳气测海为边之落薄;。
本诗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奇 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 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 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 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 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 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 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边塞诗主题之三:描写边塞自然 风光,借以歌颂边塞,赞美军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边塞诗主题之三:对将帅腐败无能的嘲讽,表 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高适
边塞诗主题之四: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
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 表现此边塞风景?
阴山胡儿语
表明所说为真
海水如煮、鸟不敢飞、白雪旋灭、
沙砾燃云、浪波煎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边赤坂通单于。
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的境界,注重主观情 感的抒发。它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或作家主观 情感逻辑去想像和创造理想境界,描写生活。 常用幻想、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
主题思想
知识点:边塞诗主题四:对 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 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
王昌龄
“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 问侠骨香。”
王维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 婆雪处城。 ”
杜甫
又名《送兵还作》
作者:
高适,字达夫,郡
望为渤海蓓县。天宝八 载(749),得睢阳太守 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 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 (753),辞官往河西哥 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 曹、掌书记。安史乱起,
帮助哥舒翰守潼关。广 德元年(763)任西川节 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 郎,转左散骑常侍,封
渤海县侯。后人编有 《高常侍集》。
王昌龄擅长七绝,其七绝与李白齐名,有“七绝 圣手 ”“诗家夫子”之称。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问题探究
1、本诗的诗眼是? 愁
黄昏独坐图
2、诗歌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怎样的 思想情感?
边塞战争诗四首
唐代边塞战争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 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 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他 们的诗歌被称为“边塞诗”。 历朝历代皆有边塞诗,但繁荣的经济, 强盛的国力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使 得盛唐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产 生一系列优秀的诗人及作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 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 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 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 杀。
暗示讽刺: 玄宗偏听偏信。
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 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 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 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 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 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 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 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边塞诗主题二:对将帅腐败无 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
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边塞风光?
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 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 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 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 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 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 如同被煎煮一样。
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 表现此边塞风景?
技法探究: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 感,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某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 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 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 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 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该 诗借用古代安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不 惜战死疆场。体现了作者欲杀敌立功和安 定边疆的心愿。
一到征战处, 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 诸将已承恩。
感慨: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 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 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 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 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 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 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哪些词表现了这些感慨?
每愁
诗人忧心之重,一腔忧 愤尽抒笔端。
已承恩
此句用了想象和比喻,想象是 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 仿佛都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 子。只烘烤西方这一个天地呢。 表达“热海”之“热”。
最后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