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中药资源分布及其栽培技术【摘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有“天然中药库”之称。
黔东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保育着多种多样的药用物种,黔东南中药材资源主要以茯苓、何首乌、天麻、半夏、桔梗、百合等最为闻名,本文将简单介绍黔东南州大致药材分布及几种主要药材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黔东南州;药材;半夏;太子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东经107°17′26″~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之间,云贵高原东南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137米~2178.8米,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辖1个市15个县,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0.3%,占贵州省面积的17.2%),是我国苗族侗族地最大聚居区。
自治州境内地貌特征属复活山地地貌,主要有分属长江水系的清水江、舞阳河及属珠江水系的都柳江,在主干河流常见峡谷地貌和河谷盆地;自治州境内总体地势是北西南三面高,东面低,北部为武夷山脉的东延部分、中部是苗岭山脉的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8米)、南部是九万大山山系;自治州境内土壤类型众多,有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水稻土等;黔东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较大,热量较丰,雨热同季,日照偏少,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小气候差异明显,全州分为两个气候区:黎平县、榕江县南部以北的地区为副热带夏热春凉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4~18℃之间),黎平县、榕江县南部以及从江县(北纬26°以南)的地区为副热带夏湿春干炎热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8℃以上)[1][2]。
由于黔东南地质地貌独特,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植物成分,是中国多种植物区系成分交叉荟萃的地方。
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药用物种概况黔东南自治州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该地区植物成分丰富,草木茂盛,江河洞穴密集,繁衍生息着多种动物。
经多次的调查研究,现已鉴定出有中药、苗族药、侗族药等药用物种2 799种(还不包括不为外界所知的、仅当地的苗族或侗族或其他民族应用的天然药物)。
其中药用植物(232个科、984属)2 624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物种的23.5%(2 624/11 146),占贵州省药用植物物种的66.9%(2 624/3 924)),药用动物154种(占贵州省药用动物物种的53.3%(154/289)),药用矿物21种,药用古生物化石1种(药用物种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动物75种)。
调查研究的结果说明:黔东南自治州是一个药用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
全州有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1个,地级9个),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我国中亚热带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上塘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月亮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药库,弄相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药园。
二、中草药材资源分布黔东南州地处黔中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广西盆地过渡斜坡地带。
由于都柳江、清水江、舞阳河的深度切割,形成了州内十分复杂的地形结构,使州内的气候、植被有明显的过渡性,并引起了生物气候的变化和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使州内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且具有多种植物区系成分。
区域性分布:1.东南部从、榕峡谷区,此区包括从江县、榕江县(除乐里区)黎平县的龙额、水口区。
区内年均温>18℃,≥10℃,累积温达5600℃以上,无霜期300—330天,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土壤南部与桂北接邻处为红壤,中北部为红黄壤,此区为低热微湿润气候区。
植被为南亚热带成分植被地区,常有两广植物区系的加入,原始植被与桂北的常绿栎林相似,为州内盛产药区。
此区盛产的中药材有粗叶榕、马尾松、菊花、陈皮、灵芝菌、樟脑、穿山甲、麝香、柴桂皮、樟科木姜子属多种植物、猕猴桃、桔梗、续断、银花、杜仲、黄柏、厚朴、玉竹、大通草、益母草、茯苓、猴骨、猴肉、祈蛇、乌梢蛇、牙皂、天丁、乌梅、香树、山乌龟、瓜萎、天花粉、灵香草、别甲、五倍子、黄连等。
2.东部天柱、锦屏低山丘陵地区此区包括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的大部分。
该区因为寒潮的入侵而低温持续时间长,年均温在16—17℃之间,≥10℃的累积温度为5000—5500℃,无霜期276—310天,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土壤与湘西接邻地区为红壤。
其余为红黄壤,属暖热气候区,植被为松、衫、林、原始植被以红栲、大叶栲为主,并有香樟、玉竹等,与湘西植被相似,为州内主要林区。
此区盛产:松茯苓、樟脑、续断、川牛膝、云参、南板兰、桔梗、葛根、白前、白药子、紫苏、大通草、小通草、淡竹叶、谷精草、苦楝苦楝子、穿山甲、刺楸、枳壳、枳实、山栀子、南山楂、天麻、钩藤、杜仲、黄柏、五倍子、木姜子、竹菇、天竺黄、仙茅、薏苡仁、南布正、肾蕨、骨碎补、石韦等。
3.西北山原地区此区包括丹寨、麻江、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等县。
年均温在15℃左右,≥10℃的累积温度为5000—4500℃,无霜期280—300天,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气候属暖热或温和区,植被则为里仲高原所常见的青冈栎、枫香野溪、马尾松等。
次生灌丛草坡较多,为我州的弱植被区。
本区所产的中药材有前胡、麦冬、三七、吴芋、竹柴胡、黄精、白芨、元胡、白芷、白芍、丹皮、南沙参、半夏、天冬、苦参、土茯苓、青牛胆、金果榄、石菖蒲、萎陵菜、鹿含草、鸡骨常山、草乌、何首乌、黄花射干、毛茨菇、骨碎补、续断、地榆、桑寄生、桑葚子、蒲公英、仙鹤草、墨旱莲、陈皮、灵猫香、金银花、胡秃子、百合等。
4、雷公山区域此区域包括雷公山、台江、剑河县和榕江县的乐里区,由于雷公山的耸起,则使生物气候有着明显的垂直变化,次区域海拔500米–2178.8米,气候跨三气候区(即暖热、温和、温凉)随海拔的升高,生物气候也相应地变化,海拔1330以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1300—1852米为常绿落叶混交林,1850米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的北亚热带特征。
此区由于气候、植被垂直变化大,且原始植被较好,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有玉兰、木莲属的桂南木莲、苍背木莲、天南星、雪胆、草河车、猕猴桃、冰球子、毛茨菇、熊胆、麝香、灵猫香、竹节人参、七叶一枝花、车前草、三颗针、十大功劳、野生黄连、天麻、八角莲、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雷五加、大百合、绞股兰、秃杉、松香、黄精、祈蛇、乌梢蛇、杜鹃、紫金牛、钩藤、败浆草、山紫苑、大血藤、愧木、龙胆草、白前、骨碎补、何首乌、青牛胆、落新妇、朝天罐、石斛、淫羊藿、紫桂皮、厚朴、杜仲等。
资源的垂直分布:黔东南州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中药资源在分布中收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分布,州内植被也由南亚热带的植物成分向北亚热带的植物成分过渡的这一特点,下面结合中药资源的分布说明这个问题。
1.州东南部的海拔4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由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决定,此区的植物具有南亚热带成分,此区热量条件好,平均温18℃以上,无霜期大于310天,≥10℃的累积温度大于5500℃为我州发展南药生产的地区。
本区的野生和家种药材分布有:枳壳、野菰、香附子、薄荷、满坡香、鳖甲、龟板、苍耳子、自然铜、山药、菊花、连钱草、草决明、乌梅、川楝子、罗汉果、何首乌、千斤拨、桃仁、旱莲草、山乌龟、吴芋、山楂、云实、橙、柑、桃、李、杏、冬、枇杷叶。
2.州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以下的山原、山地丘陵地区,年均温在13—17℃之间,≥10℃累积温度为4200—5500℃,无霜期在270—310天,相对湿度在81—82%,土壤为红黄壤、黄壤、黄棕壤,此区热量条件较好,东部为盛植被区,为州主要林业基地,西北部植被差,繁茂的森林植被已退化为次生灌丛耸坡,仅有少数仍植被松、衫混交林和有少量的常绿阔叶林,此区植被均系中亚热带成分。
本区的野生家种药材的分布有:松茯苓、前胡、续断、桔梗、吴芋、苦参、冰球子、毛茨菇、百合、南沙参、穿山甲、柴桂皮、五倍子、山苍子、瓶尔小草、桂南木莲、猕猴桃、路路通、乌梅、银花、杜仲、黄柏、木别子、厚朴、天麻、麦冬、白芨、首乌、三七、雷公藤、拳参、白术、金樱子、野山楂、淫羊藿、瓜萎、山乌龟、穿山甲、钩藤、杜鹃、川桂、冷杉、三颗针、白芨、黄药子、白药子。
3.自治州的12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为雷公山脉,由于海拔较高,年均温小于400℃,土壤为山地黄棕壤和高山灌区草甸土,准备已明显变换为常绿混交林,到1800米以上为落叶阔叶林,此区已属北亚热带植物成分。
本区的药用植物均系野生分布有杜鹃、天南星、川八角莲、八角莲、竹节人参、雷五加、落新妇、秃衫、三尖杉、粗榧、毛萼山珊瑚、金佛山芝、十大功劳、三颗针、雷公藤、大叶三七、雪胆、三叶木通、野生黄连、野生天麻、熊胆、麝香、朝天罐、大百合、官桂、博落回、石松、朱莎莲、草珊瑚、祈蛇。
三.黔东南几种主要药材栽培技术黔东南中药材资源以茯苓、何首乌、天麻、半夏、桔梗、百合等最为闻名,其中“雷公山百合粉”为历史上进贡的山珍;半夏在日本享有免检的殊荣;桔梗被列为了贵州十大名药;茯苓获得了国家外经贸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
此外,头花蓼于2005年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成为了全国通过认证的第一个苗族药种。
以下简要介绍黔东南现在主要种植的几种中药。
1.太子参太子参为石竹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以干燥块根入药。
太子参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耐寒性;怕积涝,忌高温,幼苗期要求土壤湿润,忌强光直射,成株后高温季节仍需适当遮荫。
栽培太子参主要用块根进行无性繁殖,从上一年11月前后栽种到次年 6 月倒苗采收,约 240 天。
秦民坚等在文献[3]中把太子参的周年生育过程分为萌芽生长、旺盛生长、块根膨大、休眠等 4 个阶段太子参的旺盛生长阶段要经历现蕾、开花、结果等等生育期。
这期间地上部形成分枝,叶亦增大、增多,植株干重增长;地下茎逐节发根,伸长,膨大,块根数量增多,干重增加,这一阶段是太子参植株生长繁茂的主要时期,也是植株吸收、制造和积累养分的关键时期。
在块根膨大阶段,太子参的不定根的数量、长度显著增加,并且开始膨大,至 6 月中旬进入休眠期为止,这是形成块根产量的主要时期。
由此可见,太子参种植地 2 月到 6 月的气象条件能否满足太子参正常生长的需要,直接影响其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的高低。
生产中一般在 10 月下旬到 11 月(霜降前后)栽种太子参。
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3-5],太子参耐寒,生活力强,块根在-20℃气温下也可安全越冬;太子参还具有低温萌芽、发根和特性,栽种后气温逐渐下降到 15℃以下,土温 10℃时,种参即缓慢发芽、发根,随着气温和地温的逐渐下降,发芽生长能力有显著增加,细根数量增多,根系吸收面积增加,为越冬后早春出苗生长奠定了基础,保证了植株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