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虎门销烟”一目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应当引导学生从战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思考,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一目主要叙述中国爱国军民英勇抗击英国入侵,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并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其重点在于分析以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战火再燃”一目主要叙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历史。
应引导学生认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这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这次侵华战争在起因、经过、结果等诸方面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2、理解: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能力目标】⑴通过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现和深层次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⑵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⑶引导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提升综合能力。
使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⑷掌握哲学原理:根本与直接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2)中西方兴衰趋势的鲜明对照,了解国情和球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
(3)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
(4)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惟利是图本质。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5)联系香港的割失和回归,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牢记民族的灾难和屈辱,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其给中国带来危害难点:以世界整体史观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历史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虽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但其历史知识储备和历史思维能力还有限,本课重在创设新情境,深入浅出引导、点拨,注重理论分析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学的建议:加强学法指导,诱导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导学案作用,布置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课前归纳了学生的主要疑难。
激励学生积极阅读、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方法:研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六、课前准备《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认识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由于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是中国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准备教学使用的配套多媒体课件;下发批阅导学案了解学情。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调研存在疑惑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认定目标:教师打开自制的课件,演示有关鸦片战争的图片,播放电影《鸦片战争》开篇悲沉的背景音乐。
学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这些真实的图片、鲜活的人物使我们想到了中国历史的什么事件?此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点评:鸦片战争,它是中国步入百年屈辱史的开端,是近代史的开端。
在音乐中展示图片导入新课,既为学生创设了历史的情境,起到了以境激情、以情激情的效果,又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实录:学生看着图片或是惊讶、或是慷慨激昂、或是气愤,沉浸在历史的情境中。
)过渡:鸦片战争使强盛千年的中国步入了百年屈辱的历史,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这一战是民族的耻辱,是我们中国人不堪回首的记忆,但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最痛苦的记忆恰恰是我们最该正视的事实。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历史重演。
让我们走进那段悲壮的历史,去领略民族英雄的爱国风采,去探索战争爆发及其失败的原因,去思索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
二、体验探究合作学习(一)、图说战争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结合导入新课时使用的图片和课本鸦片战争的线路图,学生组织语言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概况。
(点评:把鸦片战争的过程放在开始学习,对战争形成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探究原因和影响打下基础。
其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尽管不是重点,但是学生通过动眼看、动笔写、动脑思,自己讲述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不仅能够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有利于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录:学生阅读、熟悉课文和资料,整理融合所有的知识和资料之后大约十多名同学举手要求发言,教师选择了4名同学发言。
一名同学出示了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并结合图片和地图较为完整地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过程,第二名同学则补充了战争中林则徐被发配的史实,并表达了自己对清王朝腐败的感慨。
第三名同学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特别描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概况,并出示了图片。
第四名同学则提出了问题:“英国军队是从哪里出发来到中国的,如果从本土出发,岂不是远来疲敝?”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回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过渡:同学们的讲述符合历史的事实,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悲壮屈辱的历史,为什么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王朝那样不堪一击?到底战争是如何发动的?让我们走进历史,探讨战争的原因和清王朝战败的原因。
(二)、探究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清王朝战败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文,首先自主探究战争的原因和清王朝战败的原因;然后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派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的结论,并提出学习中的疑点,交流解决;最后学生整理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解决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战争失败的原因,如何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出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是什么?)(点评: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交流其他疑问——总结学习成果,学生在学习环节中五官并用,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得以体现,不仅提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体验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
)(实录:学生们在自学思考的基础上开始讨论,积极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集中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出超?英国走私鸦片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们提出问题后,小组进行了讨论交流,很快解决了疑问。
)赵寅成:通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就可以看得出来,闭关锁国不是禁绝贸易而是严格限制贸易。
纪绪勤:当时只是开放了广州一处通商口岸与外国贸易,并且外商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韩文亭:出超就是出口大于进口,等于我们赚了外国的钱;入超就是进口大于出口,这些在字典上就可以找到了。
徐蕾:从鸦片战争的过程可以看出战争是英国挑起的,从背景可以看出英国是蓄谋已久的,因为英国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急需要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所以到处扩张,当时的印度就已经成了其殖民地,而中国地大物博,清王朝又腐败,国力衰退,所以必然成为英国侵略的对象。
赵九龙: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国工业革命后的需要造成的,直接原因则是中国的禁烟运动触犯了英国,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所以这场战争就叫鸦片战争。
(三)、理解历史影响引导学生看书,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并提出疑问。
(点评:战争的影响尽管重要,但是课本对此的叙述比较详尽,让学生直接找出要点的做法,既节省学习时间,又提高学生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录:学生划分要点,互相交流印证学习结果,提出的疑问集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上,教师引导:“本册书是政治史,战争的影响也侧重于对政治的影响,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应该从此后中国政治上出现的史实中找出: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成立,洋务运动兴起”。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除了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外,还使清王朝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被迫改变传统,开始学习西方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三、迁移深化巩固应用根据所学的知识,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
(点评:学生在前面学习了课文知识的前提下,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自己迁移运用的能力,还能在思考中加深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四、感悟历史升华价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教师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段以及演示两次鸦片战争的英雄人物、重大事件的图片,并出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部资料。
学生结合图片、资料和课本知识,谈谈感想和启示。
图片和资料如下:(略)材料:火烧圆明园1860年8月,英法联军屡败清军,咸丰帝兵败后同意英国大使入京换约,并提出,英法使臣亲递国书需行跪拜礼。
结果英国大使巴夏礼愤而终止谈判。
咸丰帝不顾国际公法用偷袭的手段绑架了谈判的外交使节和随团采访的《泰晤士报》等记者一行39人,内有英国人26名,法国人13名,送往京师刑部关进天牢,两天后,联军得知3名人质被清帅胜保杀死,便立即进攻北京城。
等打下北京劫掠圆明园时人质全部获得自由,生还者只剩19人,就是说在短短25天里除胜保残杀的3人外,又有17人在天牢中被折磨致死。
作为英国内阁任命的对华战争全权专使额尔金来说,他没能保护外交官员、没能保护新闻界著名记者的生命,他怎向英王政府和公众舆论交代?于是额尔金下令火烧圆明园……(点评:学生经历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已经对知识了然于胸,但是历史教学还要实现品德的陶冶,思想上的升华。
教师播放录像、出示图片和资料,再次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触景生情,激发情意,迸发感情的火花,在谈论感想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明确复兴祖国的重要性,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实录:学生看图,阅读资料,思考3分钟后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的看法,气氛空前热烈。
有的同学神情严肃,有的满脸愤慨,有的同学慷慨陈词……)特将部分学生的发言摘录如下:张萧:我觉得清政府太腐败了,当然也很无奈,国家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使我们国家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所以落后会挨打,腐败会亡国,一定要发展自己,壮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