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895年后)
1、原因
(1)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2、表现(着重于提取信息方法,注意:资本额度,数量和规模,技术质量,行业分布,地域分布等方面)
)
(1)民族资本总额增加;
(2)商界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
(3)沿海向内地扩展。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
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
1、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2)“实业救国”潮流。
(3)“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原因: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主要原因)2、表现(着重于提取信息方法)
(1)资本:投资总额大幅增长;
(2)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有相当发展。
(3)涌现出张謇等著名实业家。
3、影响
(1)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工人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三、曲折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一)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成就:(1)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发达,化学、橡胶等新兴工业突出,制碱出口;
(2)1935-1936,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二)抗战时期(1937-1945年):民族工业萎缩
1.原因沦陷区,日军的战争破坏、掠夺、吞并。
国统区,战时体制下,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2.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1)美国商品排挤。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官僚资本垄断。
(3)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思维拓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问题
(一)发展特点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先天不足)
2.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极其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后天畸形)
3.发展曲折,举步维艰。
原因:1.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2.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
(二)地位和作用: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经济因素,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经济:促进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和市场化。
2.政治: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3.文化:促进近代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问题
(一)含义: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1.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2.政治:民主、法治化
3.文化:理性、科学化
(二)概况
1.历程:经历“器物(技术)-制度-思想”层次的演变。
2.特点:近代化进程发展曲折,举步维艰。
(1)经济上,近代工业比重小,重工业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政治上,民主、法治化的进程缓慢,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状态。
(3)文化上,近代科学、教育和文化有所发展,但封建思想意识仍有深刻影响。
3.动力: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外部(西方侵略与西方文明);
地主、官僚资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被动适应;
民族资产阶级推动了近代化,但没有能够主导中国近代化进程。
4.阻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
优秀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要素
一、评价教学目的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一是看知识教育,二是看思想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同时.还要注意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本为“这样一来,教学的目的就仅是使学生了解到“过程”、“结果”,而忽视了锻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发现事件的本质,推导其历史影响的能力。
从而把教学目的简单的变成了教学内容索引,从而丢弃了思想教育目的,也没考虑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要能体现教材的中心思想,对学生来说又要深浅适度。
二、评价教学内容
首先,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要讲求科学性,这就要要求教师所讲的史实必须真实可靠,遣词用字必须准确无误。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事实作出科学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历史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要求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在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有,在评述历史人物方面不承认矛盾,也不承认发展变化,好便绝对的好,坏
便绝对的坏。
在评议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还需注意概念正确把握,否则往往一字之差,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三、评价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具体操作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价。
首先是看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是最适合本课教学内容需求,其次是看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能力的锻炼情况。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积极思考,做出结论。
从而由被动的学习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人。
当然,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教学效果也是检验教学方法运用情况的重要方面。
四、评教学对象
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是否情感融洽,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
五、评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有的独创性,能不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是不是清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是否严谨有序,环节转换是否自然、艺术。
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知识传授是否准确、科学,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导入、结束等重要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知识教学的教法设计是否符合学科特点,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能力。
板书设计科学。
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有条理性和艺术性,
练习设计,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训练目的是否明确,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相统一;训练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有没有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讲与练、师与生、优生与中生、后进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六、评教学效果
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素质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是否有学习方法的获得,良好习惯的养成、情感的陶冶、学习品德的升华。
是发能做到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七、评教学思想
是否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应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