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课时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课时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精品课件
【思路点拨】 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距离市中心10千米附近 单位面积人口数量,由1990年约0.3万人/平方千米增长到2010年 约1万人/平方千米,增长最大。第(2)题,从图中1990年与2010年 的曲线变化的比较,可以看出市中心附近的人口密度降低,而郊 区人口密度增加,说明1990年人口主要居住在市区附近,随着城 市化进程,郊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等,使一部分人由 市区向郊区迁移,增大了郊区的人口密度,说明住宅区和工业区 向郊区扩散。 【尝试作答】 (1)D (2)D
精品课件
素能提升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与应用 典图示例
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析图表 强应用
精品课件
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
精品课件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
精品课件
4.城市扩展和人口流动方向示意图
精品课件
判读方法 1.观察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1、图2),曲线图要 注意斜率及转折点,柱状图要注意柱的高低起伏变化,根据图推 断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的快慢,并分析原因。 2.观察城市数量(面积)的变化(图3),要注意看用地规模、城市 数量、交通线路等有关信息的变化,由此推断城市的发展变化, 并预测在城市的发展变化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3.观察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或迁移方向(图4、图5),看清坐标 含义、明确表达内容;城市圈层间人口、产业迁移图要看清迁 移的方向、迁移的数量、产业部门等,推断城市化发展的阶段 并分析其原因。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
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精品课件
拓展延伸 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城市,箭头表示人口的迁移方向)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图 形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 表
市,乡村地域转变为 现
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中心区 人口由市郊迁往乡村
迁往郊区
精品课件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加大 。
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
②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化和 逆城市化现象

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实现合理用地、
节约用地以及
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不利影响 ①对乡村: 耕地 面积减少。
精品课件
二、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发展阶段 工业革命以前 工业革命以后
二战以后
特点 数量 少 ,规模较小,功能较 单一,多以 政治职能 为主, 城乡相对独立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 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 中心,城乡差距 逐渐扩大
生产力水平空前提 高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 市和 大城市带 ,还出现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 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回答(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或小城镇
精品课件
小试牛刀 (2014年四川文综)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 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精品课件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世界 新技术革命促 进了生产力水平的
许多专业化
城市
提高
精品课件
三、城市化 1.定义: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 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区转化
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人口增加
2.表现
城市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数量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精品课件
4.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 进程 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 迅速增加 ,大城市带出现。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精品课件
【思路点拨】 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 多,中心城市地价高,当地农民修建“握手楼”用来出租以增加收 入。第(2)题,因地处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的周边,说明因中心城 市地价高,房价昂贵,人们只得去房租相对较低的周边农村居住。 【尝试作答】 (1)D (2)B
精品课件
第1课时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精品课件
梳理整合 素能提升
考点深化 演练提能
精品课件
梳理整合
梳主干 理脉络
一、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 剩余农产品 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 劳动。 2.集市形成与发展: 手工业 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 3.集市发展为城市:商品 生产和交换 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 政设施建设的发展。 点拨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 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美洲。 形成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②对城市
a.水资源短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 地面下沉 。b.海水入侵导致
地下水水质恶化。c.大城市迅速膨胀导致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 、
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d.形成城市热岛。
精品课件
点拨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精品课件
考点深化
Hale Waihona Puke 解疑难 提知能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
表解考点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时空差异。
第六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精品课件
考纲考情
确目标 明考向
考纲展示 1.城市的空间结构 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 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的过程和 特点;城市化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4.地域文化对城市 的影响。
考情考向 1.纵观三年新课标地区对本单元试题考查看,主 要对城市功能区与城市规划等知识,与生活实际 联系紧密、社会关注度大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 力的考查。 2.从命题角度看,试题常以区域图、模式图或相关 城市化统计图、数据资料为信息载体,考查知识的 应用、信息的提取、问题的论证。 3.备考应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素材,进行知识的 运用训练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精品课件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表解考点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合理的城市 化能充分发挥城市做为区域“龙头”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 的发展;不合理的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城市 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
见附表
精品课件
小试牛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