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我校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推进数学课程改革已一年的时间,一年来的新课程实验,广大数学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质量观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教师们逐步明确了数学的价值所在,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习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等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体系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是在以下两方面的背景下展开的。
1. 数学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原来的数学课程与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重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各行各业都用到数学,数学已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
2. 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实验,我国数学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1)中学生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
(2)卷面成绩在国际竞赛或测试中名列前茅。
(3)课程体系上初步改革了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
(4)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数学教育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
(2)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3)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数学与数学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概况
1.研制了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历时两年多,凝结着国内名
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心理学家,高等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及第一线数学教师的心血和智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改进中小学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2. 修订了现行数学教学大纲。
在研究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同时,实行的是边研究边改善的方针,其用意在于不断地将成熟的成果运用于现实的实践中。
因此,在实施《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同时,数学教学大纲的修订也在进行之中。
新的大纲,更好地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强调加强学生探索数学知识过程,重视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新大纲作了修改:
(1)强调了数学知识的应用。
(2)删去了一些内容。
(3)增加了一些选学内容。
(4)适当控制教学难度。
(5)增加了实习作业和“数学探究性活动”。
(6)提倡在学习中使用计算器。
3. 组织编写了实验教材。
国标本数学实验教材,中学现有3个版本(北师大、、人教版、苏教版)。
我区使用的是国标本人教版教材,下面就这套教材的特点作一个简单介绍。
国标本人教版教材的特点:
“九个重视”
数与代数领域——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空间与图形领域——
(4)重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5)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
学习。
统计与概率领域——
(6)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7)重视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8)重视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
(9)重视实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对人教版教材的评价:
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与数学教学第一线的实际相结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探究活动的层次和梯度,注重学习方式的指导和技能的训练,求真务实,便教利学,深受师生喜爱。
4. 在实验区开展实验工作。
5. 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培训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问题,培训的重点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而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应加强学习并努力实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尽早形成新的“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科观”。
使数学课程改革、推广的过程,成为我们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1.课堂教学理念体现“人文化”。
数学教材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和审美情境,教科书中所选取的素
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
教育的本意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数学教育已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转变成现在的“以人为本”,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数学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
数学教学不能再是纯理性的了,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实现:要让板着脸孔的数学露出笑容,要让板着脸孔的教师从眼神、教态中露出浓浓的情。
2.课堂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过去,对于数学教学的认识,我们似乎并没有理解它的真正意义
和价值。
相当一段时间,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片面认识,“数学”就是“计算”,“数学教学”就是“做题目,讲题目”。
而数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体验生活。
3.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活动化”。
许多关心中国教育的外国专家、教师甚至学生,都有这么一种困
惑,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非常扎实,并能在国际性比赛中获奖或测试中名列前茅,但是他们在选择进一步深造的专业时,常常把数学专业搁在一边。
原因何在?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数学知识与解题技巧的反复操练,学生很难将学校学习的数学与他的生活以及他今后的职业联系起来,因此,一旦中学毕业,就意味着解脱了数学的学习。
在学生们看来,数学就是一种反复操练的知识,很难体会数学可以作为一种积极活动的存在。
荷兰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来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数学活动,对人类的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再认识
的过程。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也曾建议数学学习“要面对原始问题,不要淹没在文献海洋里。
”
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例如,实小韩敏老师执教的《简单的统计》一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和感受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表述和分析、依据信息作出决策的整个过程,体验统计的意义和过程。
4.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产生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5.课堂教学评价体现“多元化”。
一年课改实验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
价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评价上。
具体讲就是评价目标要多维,评价方法要多样,努力做到“四个转变”——
(1)把重“数学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变为重“数学素养形成”的评价。
(2)把重“终结性分数”的评价转变为重“过程性成长”的评价。
课堂观察:①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课、作业)
②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发言、提问、讨论、交流等)
③观察学生是否自信(询问、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④观察学生是否合作(倾听别人意见、与人友好相处)
⑤观察学生是否善思(思维条理性、创造性等)
成长记录袋:
(3)把重“纯认知”的评价转变为重“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的评价。
(4)把重“判断正误性”的评价转变为重“宽容激励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