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程论文(设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学期: 2014 -- 2015 学年第 1 学期专业: 应用心理学 年级: 2012 级学生姓名:陈瑶 学号: 2012213009题目: 陌生情境下的人际信任问题研究课程名称: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成 绩评卷人姓 名 陈瑶 学 号 2012213009任课教师姓名:杨文娇2015年1月10日目录1前言 (2)1.1有关人际信任的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人际信任的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人际信任研究的层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人际信任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1.1.4人际信任的作用 (3)1.1.5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 (3)1.2问题提出 (4)2.研究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观察法 (5)2.2访谈法 (5)2.3问卷法 (5)3.方案实施 (5)3.1观察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访谈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内容 (6)3.2.2结果 (7)3.3问卷法 (7)3.3.1内容 (7)3.3.2结果 (10)4.总结 (13)5.局限与不足 (13)参考文献 (14)陌生情境下的人际信任问题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陈瑶2012213009摘要:在现代快速的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背景下,人们的人际信任水平也可能发生改变,尤其是在陌生情境下的信任水平。
而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
它的发展标志着人际关系的成熟,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在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水平逐渐下降。
基于这一现象,我们小组产生了观察向陌生人借钱行为中的人际信任问题的思考。
本文选取了中南民族大学的部分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来进行调查研究。
其中问卷法中采用了罗特的人际信任量表和自编的陌生情境量表。
研究结果表明:(1).陌生情境下的人际信任关系与人际信任水平有关(2)陌生情境下的人际信任关系与性别有关(3)陌生情境下的人际信任关系与时间段没有显著相关(4).陌生情境下的人际信任关系与年龄没有显著相关关键词:人际信任;陌生情境;借钱一、前言(一)有关人际信任的理论1.人际信任的概念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辞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
人际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也对人际信任这一概念做出了定义,如:埃里克森(Erikson,1950)将信任定义为对trend的善良所抱有的信念或指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强调了对意向因素的内部期待。
罗特说(J.Rotter,1967):“人际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辞、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
”科尔曼(James Coleman)认为(詹姆斯,S科尔曼,1999),信任的给予是指“委托人在没有得到受托人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当预期获得的利益大于可能的损失的情况是,自愿把某些自愿给予受托人的行动。
”人际信任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交往对象是否放心。
信任是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之时,人际信任可以减少处于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间由于时空分离所造成的距离感,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1]然而人际信任的程度与社会经济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来自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孩子一般来说人际信任程度高,而来自下层社会的孩子由于不满现状和当权者的利益,似乎没有理由去信任别人。
也因为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个体之间的信任也逐渐降低,本文对陌生情境下的人际信任问题的研究也是出于此原因。
2.人际信任研究的层面在对信任的理论研究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社会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个人层面。
在社会层面中,对新人问题做出专门论述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
他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
自齐美尔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一批心理学家开始进行了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
最早的是1985年的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的著名囚徒困境实验,从人际关系的层面得出:信任其实是对情境的一种反应,它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信任双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在个人层面中,国外对人际信任的观点有:(1)信任是个体对另外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
(2)信任是个体所有的一种构成其个人特质之一部分的信念,认为一般人都是有诚意善良及信任别人。
(3)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付之弱点的信心。
(4)信任可有选择相信他人的合作行为来显示。
3.人际信任的基本类型和特点社会心理学家韦伯将信任分为两类: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
特殊信任的对象只包括有血缘或裙带关系的人,普遍信任的对象则扩展至相同信仰的所有人。
Barber将信任视为一种通过社会交往所习得和确定的预期。
将信任分为三类:最一般性的一种预期是对自然的及道德的社会秩序能坚持并履行的信心。
第二种信任是相信对那些有人际关系及社会制度角色往来的人能够有称职的表现的信心。
第三种则是预期那些与自己往来的人能够有称职的表现的信心。
第三种则是预期那些与自己往来的人能彻底承担他所被托付的责任及义务,也就是在必要时能为他任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
我国学者彭泗清通过关系-信任模型,并把信任分为认知性信任和情感性信任,后来又进一步把情感性信任具体为:基于既有关系所蕴含的虚情或应有之情的信任,基于性格相投的信任,基于情感相融的信任,以及基于一体感的信任。
人际信任具有脆弱性。
也就是说,建立信任不容易,但是破坏信任却比较的容易,这主要与个体的认知判断状况有关。
在人们的认知判断体系中,当人们综合破坏信任和巩固信任的信息时,往往对负面信息有深刻的印象,而正面的信息所占比例较小。
对人的不信任的态度有:对他人缺乏信心,认为他人不是真正的关心别人的利益,他人具有敌意。
怀疑则是不信任态度的核心认知成分,是一种总以对抗性、负面的假设方式评估他人行为动机的心理状态。
[2]4.人际信任的作用(1)人际信任可以促进各方的合作。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信任是自愿的、有目的的,信任的目的是保持双方良好的合作,从而使双方受益;当人们认为他人的行为可能会损害本方的利益或自己面临较大决策风险时,人们是否信任对方就可能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
1994年摩根(RobertM.Morgan)和亨特(ShelbyD.Hunt)的实证研究表明,信任能促进交易双方的合作。
(2)人际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在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及营销学领域,许多文献提到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只能依靠繁琐的契约、监督和法律手段保证交换的正常进行,在低信任度社会里交易成本较高;相反,在高信任度社会里知觉风险较低,控制机制的需要减少,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2)人际信任可以影响营销效果。
信任管理水平是决定服务营销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0年,邢禾(JagdipSingh)和塞德什摩克(DeepakSirdesh2mukh)认为,信任给顾客带来关系利益,因而对顾客满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998年,勃恩(JohnT.Bowen)和舒梅克(StoweShoemaker)进一步指出,顾客愿意为他们所信任的企业做有利的口头宣传,并且今后也会再次购买这些企业的服务。
[3]5.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影响信任行为的有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中西方影响信任的主要因素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一致的地方在于两者均研究了个人因素及人际关系因素。
不同的是,西方的研究更多地强调前者,强调被信者的能力与责任,而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则较强调后者,包括后天的连带关系及人情。
另外,个人因素与关系因素之间的关系好像也存在着中西的不同。
在西方人的信任行为中,信任者的因素先于关系因素或者独立于关系因素而存在。
例如,个人的义务责任感,是个体人格特质的表现,并不与具体交往对方有关。
但是,在中国人的信任行为中,被信任者的困素,尤其是人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双方交往关系因素决定的。
例如,忠诚度是指对另一个人的私忠,是私人关系的产物。
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关系因素事实上优先于个人因素。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问题开始成为国内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内的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人际信任存在问题,和初中生、高中生相比,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最低,表明大学生在社会经验丰富的同时,心态令人堪忧;高师专科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与性格的情绪性特质之间存在很高的负相关;大学生上网爱好者的人际信任水平低于非上网爱好者,前后与后者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信任水平与自尊水平在不同上网爱好程度的大学生中均表现为稳定的正相关;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着相关,父母积极的养育方式可使子女增加人际信任度,特别可增加子女乐于助人的行为;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包括社会取向一般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内外控倾向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且内控者比外控者有更高的信任性。
(二)问题提出由于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封闭性,传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对外人不信任,但是这种不信任只是起点上的不信任,中国人际间的实际信任度是由起点信任与人际交往共同决定的。
这为当代中国陌生人发展为熟人、建立良性循环的“陌生社会”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