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2)开间[面阔]: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 间的水平距离;
3)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4)步:屋架上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5)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
的总和;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6)柱网形式:金厢斗底槽、单槽、双槽、分心
槽、满堂柱;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 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 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 分心槽:用中柱将平面等分;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平
内的柱子; 瓜柱:在梁上,将上一层的梁垫起,使达到需
要高度的短柱; 角柱:位于建筑物角部的柱子;
梭柱: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 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二)柱的一些基本概念
柱的升起:宋、大木辽作斗建拱精筑简版的《中檐国建柱筑史由》 当心间向两端升 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
一、斗拱概念
斗拱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斗拱
拱
斗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 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 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 拱、枓栱。
斗拱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清式五踩单 翘单昂斗栱
——属低等次台基
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 台帮全用石活
——属中等次台基
台明的长宽尺寸遵循
“下檐出”小于“上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檐出”的规定,留出
必要的“回水”。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宋式 勾阑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宋式勾阑
清式勾阑
层次构成 体量权衡
格调韵味
宋式
清式
分层多,9~12层
清式勾阑 沈阳清昭陵隆恩殿须弥座
须弥座的雕饰分布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全部光素的 只在束腰雕饰 在束腰和上枋雕饰 全部雕饰
抱鼓石的作用: a.顶住栏杆,保持其持大久木作稳斗定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b.美化栏杆尽端造型;
抱鼓石 的做法
二、踏道
踏道
阶梯形踏步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面做法;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金厢斗底槽
双槽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分心槽
单槽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满堂柱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副阶周匝
■宋、清大木作名称对比:
清
宋 清 宋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举 架—举折
翘 —华栱或卷头
庑殿顶—四阿顶
梁 —栿或梁
歇山顶—九脊顶
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构件; (宋称普拍枋)
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 梁枋的净跨距离;(宋称绰幕枋)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四、斗栱
(一)作用: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1)结构作用:挑出以承重,把屋面大面积的 荷载传递给柱; 2)装饰作用: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使 檐下生动; 3)等级制度的象征; 4)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 斗口;
单步梁—剳牵
厦两头
桁或檩—禣
悬山顶—不厦两头 五架梁—四椽栿
瓜 栱—瓜子栱
脊桁 —脊禣
万 栱—慢栱
上金桁—上平禣
厢 栱—令栱
瓜 柱—侏儒柱或蜀柱
正心瓜栱—泥道栱 三 踩—四辅作
二、 柱
(一)柱的种类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檐柱
金柱
柱
柱
山柱
直柱 梭柱
瓜柱
角柱
檐柱:支撑屋檐的柱子,用于廊下; 金柱:在檐柱一周以内,但不在纵中线上的柱; 山柱:建筑物纵中大木线作斗上拱精顶简版着《中屋国建脊筑史,》 并且在山墙
分层少,6层
主次大分木作明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无史明》 显主体
个别线脚不合理
线脚形式推敲合理
秀挺、精细、洒脱 敦实、粗壮、庄重
宋式须弥座
清式须弥座
清式须弥座的比例推敲
须弥座的六层高度大木分作成斗拱三精简组版,《中国建筑史》 保持了中心部位的束腰和基座 的圭角略高,上下枭上下对等, 上下枋上下对等而略微突出上 枋;
柱的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 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倾斜 柱高的千分之八,在角柱则两个方向 都倾斜的做法;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移柱法:将若干内柱移位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紫禁城乾清宫南立面
三、 枋
额枋:柱上联络大与木作承斗拱重精简的版《水中国平建筑构史》件;(宋称阑额,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称为阑额,下面的 称为由额)
第一节、台基、踏步、栏杆
一、台基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普通台基
本构成
(一)普通台基构成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象眼石 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石
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力;
砚窝石
(二)普通台基做法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砖史砌》 台明:台帮部分用细 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 仍用砖作
三、栏杆(勾阑)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清式勾阑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栏杆抱鼓石 构成和式样
第二节、大木作
一、 基本概念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 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 的重要决定因素;
坡道
辇道(御路)则倾度平缓,用以行 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 “左磩右平”则左斜平坡道,右 为阶级形踏跺;
故宫 辇道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木经》载:阶级有峻、平、慢 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 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 臂为峻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 ,为平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 ,为慢道。
(二)类型:
名称 柱头斗栱 柱间斗栱 转角斗栱
(清) (宋)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柱头科 柱头辅作 平身科 柱间辅作 角 科 角 辅作
二、斗拱构造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