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木作大木作指木结构建筑中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也是建筑比例、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基本构件的认识柱、梁、枋、檩、椽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最早见于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宋辽开始使用渐多。
•断面变化:由扁宽变高窄,明清时宽度已窄于额枋。
•角柱处变化:从不出头到出头,出头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成海棠纹。
3)雀替(宋称绰幕枋)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或)在额枋之下,由柱内伸出,承托部分额枋的构件。
(清)雀替的长度定为该间面阔的四分之一,各开间的雀替取相同的高度,为柱径的四分之五,厚为柱径的十分之四。
而长度随面阔递减。
雀替的种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花牙子2、梁(宋称梁或栿)宋朝按梁所承椽数命名; 清朝按梁所承檩条数命名。
直梁5:4或6:5明栿(露明)3:2(直梁、月梁)草栿(不露明)3:2清宋七架梁六椽栿五架梁四椽栿三架梁平梁双步梁乳栿单步梁(抱头梁)剳牵4、椽椽为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按位置可分为飞檐椽(宋称飞子)、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用于卷棚顶)。
椽子首尾钉在上下两条檩上。
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檩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
椽子截面圆形,如有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其他构件的认识1、瓜柱(宋称蜀柱或侏儒柱)梁上架叠梁或承檩所用的短柱。
最初瓜柱仅用于脊檩下,其它部位用驼峰或短木加斗拱承叠梁。
元时,开始用方形的短柱。
2、驼峰形如骆驼之背,在“彻上露明造”中配合斗拱承载梁栿,为上下叠梁间的联系物。
3、叉手和托脚叉手一般在支撑脊槫的侏儒柱两侧,加强稳定性。
托脚 支撑平槫的斜向构件。
唐宋用;明清不用4、替木支持在栌头或令拱上的短木以承托梁枋(冠木)。
二、斗拱斗拱为柱与梁檩间的过渡构造。
由斗、拱、昂、组成。
斗,“盛米的斗”;拱,“肘形的短木”;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1、斗拱各部分的认识斗拱构成:栌斗上置相互垂直的拱,拱两端再置小斗,斗上再置拱。
1)栌斗(大斗)斗拱下面最下层的大斗。
斗口、斗耳、斗平(斗腰)、斗欹(斗底)栌斗上置向外伸出互相垂直的两只拱。
泥道拱(正心瓜拱)平行于立面的横拱。
华拱或卷头(翘)垂直与立面向外出跳的拱。
2)出挑的部分(华拱、昂)华拱用单、双层。
一层为单抄,两层为双抄。
华拱再向上用昂出跳。
向外伸出一华拱或一昂称为“一跳”。
华拱与下昂是斗拱前后出跳的主干。
3)横向伸展的部分(泥道拱、瓜子拱、慢拱、令拱)在华拱与昂所组成的层次上,再承托一系列平行与泥道拱的横拱。
•瓜子拱(瓜拱)华拱或昂上的横拱,第一层横拱。
•慢拱(万拱)泥道拱或瓜子拱上的第二层横拱。
•令拱(厢拱)位于最外一跳上,在外承撩檐枋(挑檐檩),在内承平棊枋(天花枋)。
令拱不再向上发展,中间以伸出的“耍头”作为构图结束。
4)小斗•散斗(三才升)横拱两端的小斗•交互斗(十八斗)华拱或昂头上的小斗•齐心斗(槽升子)华拱与横拱等交叉中心上的山形横拱中间的小斗5)其它构造衬方头、华头子、枋跳头上置横拱,为“计心造” (明清常用),不置横拱为“偷心造”(唐宋常用)。
栌斗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横拱的叫“单拱”,两层拱的称“重拱”。
外檐出三跳,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柱头铺作,第二跳偷心。
2、斗拱的称谓一组斗拱称为一朵(一攒) 。
外檐斗拱、内檐斗拱。
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拱(宋称角铺作,清称角科)柱头斗拱:承托梁,受力斗拱;柱间斗拱:没有梁架,间接受力•人字拱人字拱,即叉手,作补间铺作。
出现在汉末至唐时期。
清代规定斗栱挑出三斗口称为一拽架。
清式斗拱各向内外挑出一拽架称为三踩,三踩斗拱即沿进深方向(正心瓜拱在内)列三排横拱;各向内外挑出二拽架称为五踩,进深方向列五排横拱;各向内外挑出三拽架称七踩,挑出四拽架称九踩.依此类推。
三、古代“模数”制:材分制和斗口制1、宋代 材分(fèn)制:斗拱或素枋用料的矩形截面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
•材高分为15等份,材宽分成10等份,每一份写为1分º即材高15分º ,宽10分º 。
•栔:补充尺寸,为上下栱间的距离,高6分º,宽4分º•足材=1材+1栔=21分º材和栔:表示一种比例关系,而不是具体尺寸。
材根据建筑等级分为八等,材的单位“分º”根据建筑等级确定尺寸,确定相应等级材的尺寸,材和栔:表示一种比例关系,而不是具体尺寸。
这时材的尺寸才是具体的。
“凡用柱之制,若殿间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
”大到房屋的规模,小到局部构件的尺寸,都用材栔的倍数来规定,保证了主要构件断面的尺寸为3:2,在力学上比较合理。
•拱身断面为一材,即高15分º ,厚10分º 。
•拱与拱间距为一栔,即6分º 。
•华拱向外出挑30分º 。
2、斗口制(清代)斗口根据建筑等级分为十一等,尺寸从1寸至6寸依等级递增。
(比宋计算方便)• 1-3等:没用过• 4-5 等:城楼• 5-8 等:殿宇• 8-9 等:亭、榭• 10-11等:装修用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斗口的大小和昂翘(华栱)的厚度一致,单材高厚比为14:10,足材为20:10。
官式建筑根据其等级确定斗拱的大小,确定斗口的尺寸,确定其他构件的尺寸,从而决定该建筑的规模和比例。
•一组斗拱为一攒,攒距为11斗口,开间面阔以攒数定。
•大殿檐柱径为6斗口,柱高为60斗口。
进深每步架为22斗口。
1)宋式 举折的作法•先确定脊槫高度,即举高R=1/3-1/4B,B为房屋进深,为前后撩檐枋的水平距离(若无斗拱出挑,B为前后檐槫的水平距离)。
•将脊槫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一直线,沿直线在第一槫缝位置上,向下折取R/10,即得第一槫的位置。
•将第一槫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一直线,沿直线在第二槫缝位置上,向下折取R/20,即得第二槫的位置。
•第三缚缝依前法再折取R/40,第四缚缝依前法再折取R/80。
•如此类推,每缝折取高度为上一缝的一半。
缝为柱或槫的中心线。
宋式的举高不定,最缓为两椽屋1/4,最陡为殿阁1/32)清式 举架的作法•清规定房屋进深的每个步架水平距离相同。
•从檐檩开始檩条依次向上抬,并逐渐增加升高幅度。
以九檩屋架为例老檐桁比正心桁高0.5步架,即檐步为五举;下金桁比老檐桁高0.65步架,即下金步为六五举;上金桁比下金桁高0.75步架,即上金步为七五举;脊桁比上金桁高0.9步架,即脊步为九举。
举折与举架a.屋面坡度按照建筑等级和屋面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b.举折与举架的作法使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掩饰屋面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凹凸误差;• 屋面形成优美的凹曲面;• 减弱了屋顶的沉重感;• 利于排水、争取光照。
2、收山与推山1)收山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
2)推山推山是庑殿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3、屋角老角梁后端在金檩下,前部在檐檩上(杠杆稳定)。
仔角梁紧贴老角梁,宽度一致,前端有起翘。
檐椽从金檩到角梁放射性排列,由枕头木垫起,向屋角逐渐升高,产生起翘。
各飞檐椽椽尾削尖,在屋角位置的做成折线形。
屋檐在转角的地方由架在檐檩和金檩的角梁支撑。
四、多层木建筑1、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叉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又叉立下檐柱斗拱上,并向内退进半柱径。
如辽代独乐寺观音阁。
缺点是柱脚开榫口较大,柱体强度减弱。
立面收分少,外观不够稳定。
优点是构造比较省事,不用加其他构件。
2、缠柱造将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并将上层柱立于梁上。
构造复杂,未见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