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质大学陶艺制作与欣赏选修课100分

中国地质大学陶艺制作与欣赏选修课100分

第一部分(课上学到的知识)中国陶瓷是一项微点的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陶艺艺术举世闻名,其中陶艺的出现和发展先于陶器。

大约从唐代开始逐渐取代陶器制作,此后的陶器艺术爱是走向下坡路。

然而无论如何,陶艺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巨大成就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

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

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同样内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中曾出土几件。

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

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

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

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

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

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

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

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

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

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

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

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

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汉代陶俑作为与墓葬制度联系紧密的俑像,是汉代雕塑艺术中的重要门类。

汉代陶俑分西汉与东汉两个风格区与秦代兵马俑相比,汉代俑像则主要塑造的是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且形象更生动活泼.西汉早期俑像性质和秦代兵马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

沿袭秦的风格,造型比较呆板,主要是用整齐的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严军阵。

除此之外也有彩绘女侍俑,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

艺术造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

渐至东汉,这种侍仆舞乐俑成为主流,兵马俑不再出现。

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

造型艺术也由呆板变为生动。

汉代俑像种类很多,主要以陶俑为主,另有铜个、俑,玉俑,石俑,木俑等。

宋代五大官窑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把话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布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纷纷兴起。

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

北宋汝窑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

因宋代宝丰隶属汝州,所以称为汝窑。

汝窑所产瓷器称为汝瓷。

汝官窑瓷器的特征是:(1)胎体较薄,胎色为灰白色。

(2)釉色主要为淡天青色,青中闪蓝,色调有一定的深浅变化,有时呈粉青、灰青等。

釉有明显的乳浊感。

(3)釉面有细密纹片。

此举开片纹装饰瓷器之先河。

(4)采用满釉支烧工艺。

汝官瓷凡属盘、碗等圆器均施满釉,器里器外,口沿及足部均不露胎,采用支钉窑具支烧,烧后器物底部留有几个支钉痕,支钉多数为3到5个,也有少数为6个的。

支痕点都很小,一般在2mm左右,文献上称之为“芝麻花细小挣钉”。

支钉痕多为白色,与胎色不太一样,系用含铁质少的耐火黏土制成。

汝官窑烧制时间很短,所以传世品较少,目前所知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所存不足百件。

器物造型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樽、盏等,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日本及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官窑北宋徽宗政和年间,朝廷在京师自置窑烧造瓷器,名曰“官窑”。

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瓷。

由于当时京师在汴京,世称“汴京官窑”;高宗南渡后,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设立新窑,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此称南宋官窑。

南宁官窑先后设窑于修内司和郊坛下,世称“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1.北宋汴京官窑。

汴京也称汴梁,即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千百年来,由于黄河的多次决口泛滥,汴梁城遗址早已淹没于泥沙之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封附近的考古发掘与对古遗址钻探所取得的资料都表明,汴梁城址在今开封市地下6米处。

由于黄河河床高于地面等原因,地下水位增高,增加了考察汴京官窑的困难,其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在传世品中,目前也无法辨认何者为北宋官窑器物.2南宋官窑。

(1)修内司官窑:窑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山老虎洞,该窑址距南宋皇城城墙不足百米,距南宋郊坛下官窑约2.5公里。

产品特征以厚胎薄釉、厚胎厚釉为主,薄胎厚釉少见。

胎的颜色有香灰、深灰、紫黑等。

釉色以粉青、米黄为主流,还有翠绿、灰青等色。

釉质晶莹,有玉质感。

大部分瓷片釉面有裂纹,部分瓷片釉面有冰裂纹,部分器物铜口铁路足现象明显。

器型有碗、盘、杯、罐、碟、壶、洗等日常生活用器,另有觚、琮式瓶、香炉、熏炉、器座、花盆、灯盏等。

(2)郊坛下官窑:窑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

产品制作精致,胎质细腻,釉层丰厚,乳浊性良好,晶莹似玉,胎体较薄,有的厚度在1㎜以下。

胎有黑、深灰、浅灰、米黄各色。

釉色有粉青、深粉青、月白、米黄深米黄等。

釉面有大或小开片,但不见大小纹片相结合的品种。

紫口铁足是郊坛下官窑的特征,但并非全属此类,凡米黄色胎和底足包釉器都非紫口铁足。

其器型除常见的盘、碟、洗以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者甚多。

南宋哥窑哥窑名称的得来,相传是南宋时浙江龙泉县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各主一窑,生一所烧者为哥窑,生二所烧者为北窑。

哥窑之名即由此而来。

哥窑所产瓷器为哥瓷。

但哥窑的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传世哥窑瓷器胎厚薄不同,胎质又有瓷胎及砂胎之分;胎色也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几种不同的色调;釉色以灰青为主。

也有炒米黄、浅灰青、浅炒米黄色。

以釉面纹片为装饰手段,釉面多开碎片。

有大小纹片相结合者,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世人称之为“金丝铁线”。

器物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及碗等物,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流散到国外的也不少。

哥窑的情况比较复杂,从传世品上看,时间有早有晚,产地也不可能是出于一个瓷窑。

由于哥窑的窑址尚未发现,也很难以考古资料与传世哥窑相印证,因此,哥窑问题至今仍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北宋钧窑钧窑瓷器的烧制始于唐,盛于宋,其窑址遍及禹州市多个乡镇。

钧官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东北隅,钧官窑所烧瓷器专供北宋后期皇宫使用,其产品多为各式花盆及盆托、洗、樽等器皿。

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各种色调,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和各种窑变的流纹。

钧官窑瓷胎体较厚,胎色为香灰色,产品有“铜口铁足”之称。

器物底部多数刻有一到十的汉字数码,并抹有芝麻酱色釉。

其传世品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钧窑之所以能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争奇斗艳,其最大贡献是在釉中加入铜元素,创造性地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打破了以往青白釉统治天下的局面;不像其他四大名窑色彩单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中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突破。

这种青中带红、灿如红霞的釉色一出现,就博得了人们的赞赏,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成熟,还为后来南方铜红釉的出现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