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的存在方式及其美学涵义_当代建筑美学的批评与思考

建筑的存在方式及其美学涵义_当代建筑美学的批评与思考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学”的误解普遍而深刻。

在建筑领域中,这种误解导致了形式主义的泛滥和对建筑基本目标的放逐。

文章结合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从建筑的存在方式入手,探讨了建筑与生活的关系,并由此阐明了建筑形式与建筑美学涵义之间所存在的根本而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 建筑 存在方式美学涵义 视觉和形式 人文科学Abstract For quite some time,the public’s misunderstandings on”aesthetics”are widespread and deepgoing.In the region of architecture,these misunderstandings have led to the rampancy of formalism,and the sending away of architecture’s fundamental aims.Associat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and starting with the formation way of buildings,the artical has inquired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people’s daily life.And also it has clarified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architecture form and its aesthetic meaning.K ey w ords Formation way Aesthetics meaning Visual and form Humane science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建筑的存在方式及其美学涵义———当代建筑美学的批评与思考徐 千 里作者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后1 或许是因为“美学”(Aesthetics)译名的缘故,人们对它的理解总难突破视觉和形式(形态)“美”的范畴。

关于建筑美学,尽管人们谈论得很多,谈论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大多实际上并未超越视觉感受的层面。

认为建筑的形式(形态)美所带给人的视觉上的愉悦感受就是建筑的美学涵义所在,这是今天许多人(包括普通公众和建筑专业人士)所持有的看法和认识。

对于这种认识,简单地对其进行对或不对的判断并没有多少意义,也没有说服力。

无论我们怎样强调美学的终极价值与目标,建筑美学都必得要触及并研究建筑之美,这是不容怀疑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之“美”。

而这同样是一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

建筑艺术首先要为人提供生活与生存的环境和空间,要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之需,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获得丰富、深入的生活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因此建筑的形式(形态)之美的确不是根本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建筑又并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和方式去满足人的需要,它恰恰是通过可感可知的具体的形式作用和影响人们的行为、思维,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的,因此,建筑的意义又离不开形式(形态)之美。

这正是建筑美学涵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所在。

我们认为,把握和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把握由形式向意义生成、转换的中介,这就是生活在建筑环境中使用并体验建筑的人,因为任何意义都是对人的意义,任何建筑形式只有在对人发挥作用和影响时才会产生和显现出特定的意义。

实际上,这就涉及到建筑存在方式的问题。

毫无疑问,建筑首先是以物质的方式存在的,因此我们才可以通过物质的方式建造它,并通过感官(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嗅觉的)感受它;它服务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是可感可触并且有用的实体和空间。

但仅仅如此,尚不能说它就是真正的建筑了,因为它为之服务的是有思想、有欲望、有感情并且天性爱美的人。

在《未来的建筑》一书中,波利索夫斯基曾经这样写道:建筑只有在普通的为实际需要而建造的房屋同时也是……崇高的场所时,才成为一种艺术。

在这种崇高场所里,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人的美、人的炽烈而倔强的精神。

如果这种崇高场所所具有住宅、高架桥、贮藏室的形式,那无关紧要。

蕴藏在其中的人的美使它们成为崇高场所,使建筑成为艺术。

因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这种尺度应当是意味深长的。

它应当为人着想。

人不仅饮食,而且还崇高地思想着;不仅睡眠,而且还憧憬着;不仅要满足日常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追求着美好的事物。

大写的人,这就是衡量建筑的真正尺度。

[1]因此,从根本上讲,建筑不是一种独立、自在的存在,它是在与人的现实关系中的存在,是在人的理解和体验中的存在。

建筑的美学涵义与价值在于,它提供人们理解人生意义、展现生命存在及生命活动的场所和天地。

因而,建筑之美本质上便不是形式之美或形态之美,而是人文之美、人伦之美。

强调上述分野决不是将建筑和建筑之美引向虚玄、相反,恰恰是要使之落到实处。

因为很明显,建筑的形式之美虽然是有形可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把握的,但这种形式美并不必然保证建筑同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形式之美虽然可以对建筑的人文之美作出贡献,但却远不是建筑美本身。

换言之,形式美无论多么重要,它都只是途径不是目的,而只有人文之美、人伦之美才是建筑的真正追求。

一味追求形式美,往往导向形式主义,却得不到真正美的建筑,这已为大量的事实所证明。

今天的大多数建筑缺乏诗意,是因为我们把它们当作与我们自己不相干的对象,而不是与我们一道生息的、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去对待和54 华中建筑 1998 V ol116 N o14 建筑论坛相处。

因此,尽管运用了大量有关构图、色彩、造型的原理和技巧,不乏“表现力”,不乏“美的因素”,却并不能打动人心,象服装店里衣着华贵的木模特,因为它们没有人的感情和思想。

而许多传统建筑的成功就在于它们是真实生活的表现,是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而才洋溢出动人心魄的美。

其实,不仅是建筑,其他一切艺术的美也都是在与人的生存和生命活动的关联中生发的。

只不过,建筑之美在这种生存和生命活动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更具体(有人看不到这一点,往往认为恰恰相反);也因此,这种美的涵义又是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

特别是在当代,建筑的美学意义同人的生命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决不是偶然的,它与当代哲学、美学观念的整体嬗变是内在一致的。

2 众所周知,从19世纪中叶起,随着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各种具体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具体文化结构和各种文化现象的研究逐渐深入,使对文化进行更深刻的哲学反思成为可能。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学的领地急剧地向外拓展,形态和方法日趋多样,研究的中心开始了变化和转移。

这种转移中最重要的、最具革命意义的是美学思想由注重客体研究的客观倾向走向注重主体研究的主观倾向,美学范畴由单元转向多元,可以说,这两个互相关联的变化构成了当代美学的主要特征,成为由古典美学向当代美学演进的重要标志。

关于这一点,进一步的展开论说已不是本文的任务,任何一部近现代美学史都或深或浅地描述或分析了这一美学史上的重要进程,尽管各种著作的态度和倾向,使得它们对这一进程的解释和评价很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有一点确信无疑,那就是,上述变化的确是伴随美学进入近代和现代而一步步发生的;到20世纪下半叶,这种变化已显得极为突出。

诚如《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的作者托马斯・门罗所说,这些年来,“美”、“美的”等词已不受欢迎了。

这些概念已不再在美学中占据中心和主要地位,它们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常用在某种嘲笑的方式上;美以及传统的所谓“美学范畴”———崇高、秀雅等已完全不适用了。

对建筑美的理解,同样经历了这种变化。

英国建筑理论家乔弗莱・司谷特曾将追求建筑美观的欲望称为一种“冲动”或者“本能”,而美则是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一种现实。

这种观点曾长期被广为接受。

但是,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原先的理论体系遭到了怀疑和反对。

建筑的多元化,使人们越来越难于找到能够为多数人共同接受的“美”的标准,建筑批评已经日益从过去“好”或“坏”“美”或“丑”“肯定”或“否定”的描述方式和取舍判断转而采用“有意义”“有趣味”“很重要”之类较模糊,但同时又具有较多内涵的用语了。

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文丘里等更采取了极端相对主义的立场,将社会学里的“口味文化”概念引入建筑学领域,以图论证不同阶层的“口味”是如此不同,对“美”的理解当然亦千差万别,而且全都是“正当有效”的与这种情形相对应的,是整个当代艺术,特别是它的革新方向,在某种意义上也呈现出了非美的倾向。

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现代艺术思潮和艺术运动的形成,是艺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生活是艺术成长的沃土,介入生活是艺术家走向现代艺术高峰的桥梁。

在现代日益急迫的精神状态和社会情势下,艺术已不再是囿于美的幻想或隔绝于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随着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失去发挥自身个性的天地而日趋标准化、平均化,作为一种反抗,现代艺术家全力介入生活,把自己的艺术生命融进物质文明的创造之中,这不仅给当代物质文化生产注入了更多精神文明的因素,更使现代艺术在社会生活这一根基上挺拔起来,它标志着人们艺术观、审美观的彻底改变,促使当代艺术彻底步入了少数贵族艺术家的象牙塔,真正走向了生活。

这一步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它使当代艺术摆脱了冷僻孤独的环境而跻身到现实世界的洪流中,去参与人的生命活动,揭示人的生存奥秘,从而使其本身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

“正由于艺术向着非美和超美的方向发展,它才能以强有力的活动性,卓有成效地作用于人生,成为现今大众社会中格外活跃的‘言语’。

它作为‘传播文化’得到发展,不外就是由于它最能直接动员大众的力量”[2]。

总之,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传统艺术以创造或表现“美”为主导的界限,传统的以“美”为中心的美学已经难以说明今天的许多艺术现象,因而当代美学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更广阔的视野里向着囊括全部艺术问题的方向发展了。

但这种发展不是美学的“普泛化”,恰恰相反,它使美学终于认清并回归了自己根本的目标,从而将审美活动同生命活动真正地联系起来。

事实上,当代美学观念的种种变化,反映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深刻转变,它已深深地影响并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们对艺术(当然也包括对建筑)的见解以至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

3 从本质上将审美活动同生命活动联系起来,不仅为进一步认识建筑的存在方式提供了思想、理论的依据,而且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以往我们许多人的确是在根本错误的基础上谈论“建筑美学”的。

这种错误主要集中表现于我们对建筑形式和与形式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或者说,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理论和创作大量存在着将建筑的“美学因素”同“功能因素”明确区分、并置,甚至割裂、对立的现象,明显地反映出我们把审美作为一种外在把握方式的陈旧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