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课中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课中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知识巩固题。

答:第4页两段(分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

第二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第8页课中题。

答:1.对中国来说,唇亡齿寒,侵略者的战火蔓延到中国大地上,新生的人民政权将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有可能重新回到屈辱和痛苦的昨天。

2.对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来说,朝鲜如果被颠覆,社会主义力量将受到严重损伤。

二.第10页课中题。

答:1.过去清政府等反动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不敢面对强敌;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政权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毫不妥协,敢于斗争。

2.旧中国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弱,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

●三.畅想天地题。

答:1.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4.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敢于胜利的精神。

第三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一.第13页课中题。

答:1.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在土地改革中,依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可减少阻力,从而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2.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的土地占有情况、封建剥削状况都不一样,因而土地改革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

3.新解放区各地的农民对土地改革的认识、态度、要求等也不一样,这同样要求在土地改革时,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

4.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情况不一样。

▲二.温故知新题。

答:1. 第13页第二段。

2.顺利完成原因:①国家政权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②党中央好人民政府在土地改革中正确决策。

③《土改法》提出的目标明确,政策科学,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④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工作深入细致,方法得当。

⑤土改符合广大农民的要求,得到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

●三.畅想天地题。

答:第1问答案略。

●2.重要性:①土地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源。

②对土地的占有、开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

③国家和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是否得当,既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的安定、国家和政权的巩固。

④土地问题的解决,事关国家工业的发展(因为农民的解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商品市场。

第五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一.第21页课中题。

答:1.优先发展重工业,力求农、轻、重、商协调发展。

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第23页课中题。

答:1.中国:近代史上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现代史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几部宪法。

2.世界:《汉谟拉比法典》、《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等等。

▲三.畅想天地题。

答:1.中共的正确领导,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决策。

2.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和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三大改造的完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4.工人阶级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

5.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的努力。

6.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工业建设。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广大群众立志快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的热情和创造力。

9.苏联的大力援助。

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第28页课中题。

答:1.看法: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而发动的。

它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但它不顾国情国力,违背经济规律,造成了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极大破坏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同时,引起了浮夸风和生产的瞎指挥风,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教训: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

★二.畅想天地题。

答:1.不能。

2.因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公社的平均主义和共产风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

第七课《全国大动乱》一.第35页课中题。

答:1.其核心问题是: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维护民主和法制。

2.看法:这场斗争是正确的。

是对当时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进行的旗帜鲜明的抵制,也是对林彪、江青一伙倒行逆施的奋力抗争。

它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的利益挺身而出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

这场斗争被压下去,说明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说明加强民主法制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二.畅想天地题。

答:因为:1.它是毛泽东亲自发动的。

毛泽东是党的最高领导人,拥有最高权力、绝对权威和崇高威信。

2.林彪、江青一伙怀着个人野心,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

3.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4.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健全。

5.建国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形成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成为这场运动的土壤。

6.1957年以来党的指导思想“左”倾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形成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

第八课《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一.第38页课中题。

答:就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本意来说,不能说不重视经济建设,他力图政治与经济、革命与生产达到和谐的统一。

“抓革命,促生产”这个口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

但事实上这个口号被赋予的特定内容,是各项工作都必须“抓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文化大革命”并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严重内乱。

因此抓“革命”的结果,导致了生产被置于次要地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二.第41页课中题。

答:从根本上说,是林彪、四人帮两个集团倒行逆施,制造动乱,趁乱夺权,丧失民心的结果。

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他们斗争的结果。

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政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同时也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三.温故知新题。

答: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是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努力调整经济的结果。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全面调整的结果。

四.畅想天地题。

答:①鬼、豺狼指以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为首的“四人帮”集团。

他们认为周总理逝世,对他们夺权有利,他们为篡党夺权大造舆论。

②扬眉剑出鞘含义是人民群众准备同“四人帮”作殊死斗争。

★五.自己动手题。

提示:文革教训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内民主制度,防止个人独裁,反对个人崇拜。

同时要加强人民民主制度以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十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第47页课中题。

提示:是一种教条主义。

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

违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是一种新迷信,不利于解放思想,不利于拨乱反正,不利于纠正文革的错误,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第49页课中题。

答:因为它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它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它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它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它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畅想天地题。

提示:任何一个认识只有经历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对错,因而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注意把认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检验和修正,注意课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第十一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 第52页课中题。

答: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解放初的小农土地私有制都是有区别的:1.所有制不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坚持土地公有制,农户承包的只是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并不是所有权,并且承包是有期限的,承包到期时不排除再分配土地经营权的可能性。

这就与解放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解放初的小农土地私有制具有本质的区别。

2.分配方式不同。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收成要交足国家的农业税,留足集体的留成,剩下的才是自己的,这样就保证了集体经济的存在,坚持了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

而解放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解放初的小农土地私有制则没有集体留成这一项,没有集体经济的存在,因而也不可能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再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地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因为在国家农业税和集体留成不变的情况下,农户自己支配收成的多少就与劳动投入程度和劳动产量多少直接挂钩,多劳则多得。

这与地主经济的封建剥削分配形式、地主不劳而获有着根本区别。

3.效果不同。

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这与解放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封建剥削对生产力的严重束缚和解放初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小农经营自由放任与两极分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性破坏,也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第53页课中题。

提示:原因:一是原来的社队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三是农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认识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为商不活”,希望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寻找新的致富途径。

四是在改革中鼓励各种经济充分发展的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开拓又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市场条件。

意义:一是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

二是推动了农村经济新的发展。

三是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

四是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五是促进了国家工业化。

▲三.史料分析题。

答:1.反映情况:粮食产量低,生活苦,人口大量外流。

2.变化:粮食丰收,人们生活改善。

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十二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第57页课中题。

提示:1.这是一种珍惜时间、重视效率的观念。

2.这是对左倾错误盛行时“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体制下消极怠工、不求效率的做法的否定。

3.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4.这反映了深圳人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冲天的干劲、昂扬的斗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正是这样一种意识使得特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5.我们要有时间意识和效率意识,珍惜年华,学好本领,提高我们的社会竞争力。

▲二.温故知新题。

答:在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后,特别是在20世纪晚期的信息社会到来后,人类已迈进经济全球化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