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市情重点提到的几个问题:1、黄河流经菏泽境内东明、牡丹区、鄄城和郓城四个县区。
2、菏泽“一城四乡一生态”建设,“一城”即中国牡丹城,“四乡”即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一生态”即中国平原森林城市。
3、林交会,即:中国林产品交易会。
从2003年首次举办至今已经六届,今年将是第七届。
4、菏泽三国宝: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5、国际牡丹花会:4月16日上午,2010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辉煌牡丹城”在菏泽演武楼隆重开幕。
国家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落户菏泽6、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石油化工、煤电化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商贸物流四大基地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备注资料:菏泽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素有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是水浒文化、黄河文化的游览胜地,是著名的中国牡丹城和中国平原森林城市。
菏泽市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和优势,打出“一城四乡一生态”(“一城”即中国牡丹城,“四乡”即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一生态”即中国平原森林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接纳,成为菏泽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
目前,菏泽现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处:曹州牡丹园、金山旅游区、水浒文化旅游城,国家2A级旅游景区5处:曹州百花园、古今园、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仿山旅游区、孙膑旅游城,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一处:曹州牡丹园,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一处:艺达菏泽工业园。
尤其是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菏泽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细化为七个产业,即文化演出娱乐产业、书画与工艺品产业、图书报刊印刷发行产业、体育(武术)产业、艺术培训产业、会展产业、旅游产业,并从中筛选确定全市重点项目61个,各县区也自行确定了各自的重点项目。
行政区划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曹州,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辖牡丹区、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一区及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2238.6平方公里,人口875万。
·牡丹区·东明县·曹县·定陶县·单县·成武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菏泽简介市名由来菏泽,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后建曹州之区域。
古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名“菏泽”。
唐代更名为龙池,又名九卿波,清称夏月湖,今湮,遗址在菏泽市牡丹区东南15公里处。
以菏泽用作地名称县始于清初。
据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赐名菏泽”。
自此,“菏泽”作为一个县、市、区的专名一直沿用至今。
政区人口全市总面积12239平方公里。
辖8县1区, 162 个乡(镇、办事处),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16.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1.37万人。
人口出生率12.56‰,死亡率6.57‰,自然增长率5.99‰ 。
有少数民族 40 个,7.39 万人。
菏泽历史菏泽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渔猎耕种,创造着古代人类文明。
至今,菏泽大地仍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历史遗迹,比较著名的有牡丹区安邱堌堆、曹县安陵堌堆、郓城县肖堌堆、东明县窦堌堆、定陶县官堌堆、鄄城县历山堌堆等等。
菏泽自然地理地貌菏泽市地处黄河下游,境内除巨野县有10平方公里的低山残丘外,其余均为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
自西南向东北呈簸萁形逐渐降低,海拔高度为68~37米,平均坡降为1/4700。
微地貌形态有河滩高地、缓平坡地、决口扇形地、垄岗高地、碟形洼地、沙质河槽地和背河槽洼地,以缓平坡地面积最大。
黄河自河南省兰考县入境,流经辖区内的东明、牡丹区、鄄城、郓城四县区,境内全长157公里。
南境沿曹县、单县边界有黄河故道,菏泽市地处古今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内。
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便于发展陆运水运、水利设施、工业项目的建设和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开发利用。
于北纬30°39″--35°53″,东经114°48″--116°24″。
辖牡丹区、定陶县、曹县、成武县、单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东明县一区八县及一个经济开发区,158个乡镇,134个居委会、6005个村民委员会。
总面积12238.6平方公里。
交通概况近年来,菏泽市交通系统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突破菏泽”为己任,以“和谐交通”建设为抓手,突出好中求快,着眼改善民生,全市交通事业呈现出强劲势头,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截至 2008 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8917.4 公里。
日东高速菏泽段、菏关高速、济菏高速菏泽段、德商高速菏泽至曹县段相继竣工通车,德商高速菏泽至鄄城段、鄄城黄河公路大桥进展顺利,与正做前期工作的东新、菏枣高速构成我市“米”字型高速公路架构;一大批国省道相继改建, 327 国道菏泽至巨野段、东丰路东明至菏泽段、临商路菏泽至定陶段改建成一级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通车里程 1571 公里,路网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 2003 年以来,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沿黄“以桥代渡”等工程,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 17346 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 96.58% ,基本满足了农民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需要,农村交通资源优势进一步显现;新建、改造了一大批客货运场站和农村客运站,菏泽口岸与青岛港实现直通,场站体系日趋完善,我市被批复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配合巨野煤田开发,洙水河航道工程开工建设,我市将与京杭运河、东部沿海、长江流域实现水上连通,成为我市航运发展史新的里程碑。
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日照—新乡铁路)在我市呈“十”字交汇。
我市交通更便捷,区位优势更明显,菏泽距郑州机场、济南机场仅需 2 小时的路程,更好地融入了省会城市“两个小时生活圈”。
(二)交通运输服务业得到了新发展。
车船数量持续增长,运输生产保持高位增长,物流化程度不断提高,运输企业发展势头喜人。
积极发展高、中档客车,鼓励发展专用、集装箱、厢式、重型货车,全市营运汽车 25267 辆,运输船舶发展到 699 余艘。
全市公路客货运量、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菏泽交通集团总公司集群优势凸显,跨入了中国道路运输企业百强之列。
(三)行业管理上了新台阶。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行业监管的有效途径,正确履行政府部门职能,努力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市场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坚持依法行政,取缔城区非法客运站点,严厉查处非法营运车辆,打击超限超载行为,超限超载率下降到 10 %以下,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较好地控制了工程质量,我市公路建设市场监管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突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出台了《菏泽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开展了专题调研、试点工作,大力整治路域环境,清除“脏、乱、差”现象,路容路貌明显改观,通达深度明显提高,周边环境明显优化,县乡道综合好路率达到 75 %以上;围绕“平安菏泽”建设,强化落实安全责任,健全“一岗双责”,开展了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年”、“百日安全整治”、危险品运输、水上运输等专项治理活动,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四)文明程度有了新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用制度管人,抓作风,建政风,促行风,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层层分解任务,量化考核,严格奖惩,干部队伍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坚持“一岗双责”,深化反腐倡廉教育,继续与纪检监察部门、检察机关联手预防职务犯罪、治理商业贿赂,推进预防职务犯罪由交通重点工程向全行业延伸、由预防职务犯罪向预防职务违纪延伸“两个延伸”,防微杜渐,堵塞漏洞,基本形成了覆盖全行业的惩防体系;大力纠风治乱,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五项禁令”、“十个不准”、治理公路“三乱”五项规定,快处和督察网络进一步健全,举报投诉案件大幅下降,巩固了纠风治乱成果,增强了交通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实施“阳光工程”,与服务对象有直接关系的交通政务,除涉密事项以外,一律全面公开,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大力倡导交通特色文化,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提高档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了菏泽交通品牌效应;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学先进、树新风、建和谐、创一流”为总抓手,大力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提升了创建水平。
全系统创建为省级文明交通行业,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 14 个、市级以上青年文明号 52 个,涌现出以养路工王青云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和以菏泽交通集团总公司“爱心互动、真情交通”、菏泽汽车总站“小红帽”、日东高速菏泽管理处“时代高速”、出租车“雷锋车队”、公交车“彩虹七路”为代表的服务品牌。
人民生活菏泽市国民经济正在持续健康发展。
五年来,菏泽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在具体工作指导上,坚持不断调整优化农业,重点发展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2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为326.7亿元和292.6亿元;三次产业40:36: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7亿元;全进出口总额3.12亿美元,其中出口2.9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9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投资过千万元的在建项目489个。
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较快,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工业经济在困境中实现较快增长,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企业总体效益明显提高。
“商贸兴城、三产兴区”战略成效显著,商贸流通日趋活跃,专业市场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民营经济总量膨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4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2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33元和413元,比1997年增长29.9%和68.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64.14亿元,比1997年增长89.9%。
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形势日趋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