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
2.先锋小说对文学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传 统现实主义认为文学是可以真实反映客观 世界的,对小说的再现功能深信不疑。而 先锋小说用“文学是虚构”代替文学的真 实观。虚构的重要性在其文本中得到前未 所有的彰显与强调。“文学是虚构”昭示 了先锋小说家对文学揭示人生真谛这一传 统使命感的背弃,同时意味着写作应该是 自成一体的创造行为。
80年代初的朦胧诗、意识流小说→一种新 的文学因素
1985年之后→一股新的审美浪潮和新的创 作趋向
大致呈现为三种流向/三个审美层面——文 化寻根、现代派、形式主义
1. 受拉美文学的影响,一批具有强烈的民族 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作家以极大的 热情推出寻根运动,小说界由此产生了一 种新的叙述话语。(文化批判向度)
中国先锋小说
现当代文学 刘超越
一、“先锋小说”的命名 二、先锋小说产生的背景 三、先锋小说的创新及特色 四、先锋小说的转型 五、评价
一、“先锋小”的命名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 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 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 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一、“先锋小说”的命名
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小说界 开始了小说手法和形式的探索。
王 蒙《春之声》 宗 璞《我是谁》 李 陀《七奶奶》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
在20世纪世界文学主潮的巨大影响下,85 年左右兴起的文学新潮显示出了现当代世 界文学的种种特征。
语言形式探索:局部——整体
叙述视角:外——内
文学结构形态:封闭、单一、平面——开放、多 元、立体
叙事:完整——零散
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表现功能和隐喻象征 功能都得以增强。
三、先锋小说的创新及特色
先锋小说文本呈现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 义的种种表征,它最大的特点是消解主题, 消解深度模式。
反僵化、反保守的时代潮流,文艺思潮和小说创 作打破了一元格局。
小说创作甚至走到了理论的前面,如出现了伤痕 文学、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知青小说等等。
小说的结构和语言密集而紧凑。 告别往日旧梦,书写关于现代化的集体想象,为
“大写的人”作辉煌的设计,严肃的社会批判取 代廉价的歌颂,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取代英雄人 物的塑造,“五四”启蒙精神取代对工农兵的膜 拜。 在创作方法上,已大胆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 法,如意识流手法,形成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近 三十年写作模式的突破。
苏童
《威克菲尔德》(霍桑) 《万卡》(契诃夫) 《羊脂球》(莫泊桑) 《傻瓜吉姆佩尔》(辛格) 《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纳) 《阿拉比》(乔伊斯) 《第三者》(博尔赫斯) 《鸿鸾禧》 (张爱玲) 《圣诞节忆旧》(卡波特) 《马辔头》(卡佛)
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
还用注释类的句子把设定好的故事情景打 破,站在故事之外来对人物的称谓提出质 疑和解释,这样把原来的框架打破了。
《虚构》开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 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 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 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 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 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
影响莫言的十篇短篇小说
《灯塔看守人》波兰 亨利克显克微支 《南方高速公路》阿根廷 胡里奥科尔塔萨尔 《死者》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普鲁士军官》英国 戴赫劳伦斯 《巨翅老人》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公道》美国 威廉福克纳 《白净草原》俄罗斯 屠格涅夫 《乡村医生》奥地利 弗兰茨卡夫卡 《桑孩儿》日本 水上勉 《铸剑》中国 鲁迅
诞生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文化内部以消 解和反叛为旗帜的文化解构运动。
一次是以伤痕文学为代表的文学对文革灾 难和极左政治的反叛和消解 。
第二次,新时期文学所组织起来的一套理 想主义话语面临着来自商业主义大潮的挤 压和文学内部叛逆力量的消解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德】顾彬 80年代中期文学有个政治背景。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
这是作者、叙述者、人物三位一体的叙述方 式,为小说即将讲述的故事渲染出了虚实相间的 故事气氛,通过一种不确定性确定小说只是“那 个环境可能有的故事”,是“编排一个耸人听闻 的故事”,“或许它根本不存在,或许它只存在 于我的想象中”。
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作者、叙述人兼人物直接 出来与读者对话:
意提醒读者所读之物只是一种虚构,而非 生活本身。 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 《虚构》
马原把读者一步一步引入故事,并时时告 诉读者,这里说的不过是故事而已,并袒 露编织故事的技巧,经常使用“读者应该 首先知道几种简单又很紧要的事实”、 “我们假设几个人说好在星期天到拉萨河 边去”、“为了把故事讲得活脱,我想玩 一点儿小花样”诸如此类的句子,不动声 色地让读者介入故事。
对女性文学和现代主义的批判在1983年秋和1984年春之 间让女性主义的女作家和朦胧诗人都闭了嘴。但是也波及 到了戏剧和小说。结果是双重性的:一部分,也许没有被 运动直接点名的,回归到了中国(汉族)传统,一部分从 时不时地展开的大规模批判中抽身出来,去了内地,在那 里遇到了少数民族的异质文化。在第一种情况下生出了一 种新传统主义的趋势,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看见了一种 “先锋”潮流。把两个阵营联系到一起的是个政治问题, 中国——特别在文革使其——如何变为1976年秋毛泽东去 世后的这个样子:一个没有传统、没有道德、没有进步的 国家。将两者相区分的则是它们寻求的对象:一个在城市 中寻求“民间的”东西,另一个在乡村中寻求古朴的事物。 由此而来,两者都处在一种与现代的紧张关系中,即使它 们也时不时地利用现代主义的技巧。以这样那样的形式, 它们都属于“乡土文学”的大潮流。
语言实验
语言是文学之在——罗兰·巴特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语言是一切可靠、有用的工具,
用它可以描述一个“真”。 现代主义作家则怀疑语言的这种功能,认为现实
世界不可捉摸,难以言说,他们感到语言不能尽 其所欲,故而追求语言的实验技巧和“陌生化”。 后现代主义作家相信语言是一个自足自律的系统, 竭力强调语言的界定世界、建构现实的功能。
它往往以荒诞的内容表现荒诞的题材 重要标签:非原则化、不可知性、不确定
性、零散性、内在性和寓言性等
先锋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传统文学
观念的冲击,由此引发了文学观念变革的
讨论,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变革体现在 三个方面:
1. 先锋文学远离权力话语,远离意识形态话 语,这本身就是对“文以载道”的传统功 利主义文学的全面颠覆,使文学从原先的 意识形态的负载得以回到文学自身。先锋 小说引发了80年代末关于文学“启蒙主义” 的大讨论,从而把文学的独立性审美形态 重新提到醒目的位置上。
2. 稍后一点的“现代派”小说在观念上体现 了现代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从生存方式 的批判向度给新潮文学的形成作了奠基。 同时“现代派”在文本构成和语言变化上 也作了一定的努力。
3.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家的语言实验,是以往 作家在文体观变革、语言创新探索上的延伸和继 续。
创新意识:非自觉或半自觉——自觉
影响余华的十篇短篇小说
《青鱼》 (杜克司奈斯) 《在流放地》(卡夫卡) 《伊豆的歌女》(川端 康成) 《南方》(博尔赫斯) 《傻瓜吉姆佩尔》(辛格) 《孔乙己》(鲁迅) 《礼拜二午睡时刻》(马尔克斯) 《河的第三条岸》(罗萨) 《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莱恩) 《鸟》(布鲁诺 ·舒尔茨)
结构的新颖独特
对小说叙述结构的探索和实验是先锋小说的文本形式创 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力求结构的新颖奇特和复杂多变。 最为明显的是不少作品基于故事的虚构性之上,以不断虚构 着的故事拆解传统的叙述结构。(洪峰《极地之侧》
格非《褐色鸟群》)
叙述的碎片拼贴
先锋小说的情节通常都及其简单和松散,没有完整性和连贯性, 有时甚至完全消失,根本无情节可循。所谓“故事”不过是简单的人 物活动梗概,完全没有通常的逻辑性,有时只是众多相对独立的场景 拼贴。整个故事不过是一些生活片段的随意流动和任意拼贴,生活表 象片段构成整个小说。(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
这样的叙述给人以类似博尔赫斯式的亦真亦 幻的印象。
从《虚构》看,马原式的叙述模式基本成 型。
后来的洪峰也经常用元小说叙事手法,他 不仅暴露故事的虚构性,还有意混淆写作 与故事的界限。例如《极地之侧》。
叶兆言的《最后》也是一部典型的运用元 小说叙事手法的作品。
元小说手法在先锋作家笔下尽管带有模仿 借用的印记,毕竟展示了小说的另一种写 法,拓展了小说艺术的可能空间。
“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催的故事之后,我得 说下面的故事是杜撰的。我像许多讲故事的人一 样,生怕你们中间的一些人认真起来:因为我住 在安定医院是暂时的,我总要出来,回到你们中 间。我个子高大,满脸胡须,我是个有名有姓的 男性公民,说不定你们中间好多人会在人群中认 出我。我不希望那些认真的人看了故事,说我与 麻风病有染。……所以有了下边的结尾。”
3.先锋小说改写了文学“反映论”的传统, 代之以“主体感知论”。先锋小说执着于 个人化的艺术感觉,作家的想象力得到充 分的发挥,小说从叙述架构到语言,往往 是反常规的,从而创造了奇异特别的小说 语言世界,对恢复与激活文学想象力作出 独特的贡献。
小说在文学理论中一直被归入叙事类文学 范畴,但过去对小说的叙事特点并未给予 足够的关注。先锋小说对小说形式的探索
从表层政治向潜隐的文明的方向转变来说, 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的翻译在 1984年的出版也是决定性的,没有它,中 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和先锋派文学的成果就 无法想象。
对于“寻根”派和先锋派所实现的价值转 变,有着这样那样的批评。英雄被反英雄 所接替,中心(权力)代之以外围(昏 厥),理性(五年计划)被非理性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