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完整版PPT课件
•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味到 了什么?(对他人的良好祝愿)
• 1、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 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望月、怀人)
• 2、上下片表达方式有何不同?(写景 抒情) • 3、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 • 4、用一句话概括全词的主题?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赏析
• 1、从这首的词的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 2、词以把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这两句话,你读出了什么?这时作者的心 情是怎样的?(苦闷)
•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表达 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什么情感?(向往之情)
• 4、这份向往让作者产生了一个什么想法?(我欲 乘风归去)
本词赏析
•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句话可以看作 者的心理是怎样的? (矛盾心理)
• 6、如何理解“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 不住高处的寒冷,寒冷,指的是什么的?(朝廷中的排挤 和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 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 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作业
古人苏轼以月抒怀,表达心中的郁闷和对 亲人的思念,今天面对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你的感受。
• /s/blog_4986ca2e0 1010n02.html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què
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剩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gě qǐ
yīng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chán
水调歌头
苏轼
授课教师:林口二中付立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 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 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 称“三苏”。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 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所作。 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 政治上不得意,与胞弟 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 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 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 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 篇。
• 7、上片的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以看 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 (承上启下)
• 9、为什么“无眠”?(想念弟弟,不得志)
本词赏析
• 1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 是什么语气的?(责备,埋怨)
•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作者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 (豁达)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 怀念)
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阕:望月 (写 景) 情景 下阕:怀人 ( 抒 情) 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 对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苏轼这位大文学家 也有更深的认识。掌握了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手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词美感的同时体会到 了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 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 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 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 生,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