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ppt课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 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 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 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 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长久,千里共婵chán娟。
.
11
疏通文意
.
12
苏轼的弟弟 苏辙的字
小序
通宵,整整一 夜,直到天明。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酒喝得很畅快,一 直喝到天亮,酩酊大醉,作这首词,同 时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
13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 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 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 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 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 惆怅。
.
8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今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 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 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 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 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 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 得团聚,他非常思念弟弟。此刻,词人面对一轮 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 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 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1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熟能成诵。 2、把握词意,领略意境。 3、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
2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
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
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
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
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
“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
.
10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
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zhuǎn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mián。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
16
理解:
上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 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 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 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 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 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 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 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
14
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 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
哪一年
端起酒杯
担心,害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哪里比得上
想要
经受不住
.
月光下作者起舞 的清朗身影
15
译文:
明亮的圆月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举起酒杯 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月宫,今晚是哪一 年哪一日。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 又恐怕月宫殿太高远,难以承受那里的凄 寒。 月光起舞,清影随人,哪里比得上在 人间呢?
怀才不遇 思念亲人
.
9
朗读训练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 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 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 延长音。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
20
理解: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
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
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 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 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 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在 只是希望
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 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
19
译文:
月光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 进雕花的窗户,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亮不应该对 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圆 呢!人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这种 事情自古难以两全。只希望人们年年平安,虽然相 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
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
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
“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
色彩和乡土风味。
.
3
前人曾有论: “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 出,余词尽 废”。
.
4
对月吟诗,走近苏轼
.
5
一、题解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 又名《元会曲》、《凯歌》、 《台城游》、《水调歌 》,双 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 下片十句四平韵。
.
6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 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享年64岁,苏轼为人豁达心 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 。眉州 (即今四川眉山)人,汉 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 派词人代表。
.
7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 称“三苏” ;与汉末“三曹”(曹操、曹丕、曹 植)齐名。”“三苏” 与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 作家的合称“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 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 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 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 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 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处不胜寒” 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 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 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 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 情。
.
18
红色的 楼阁
雕花的窗户
不能入睡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