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类
X
性质:
1、不溶于水 2、熔点:饱和脂肪酸中,碳链愈短,熔点愈低, 双键愈多,熔点愈低。熔点愈低,消化率愈 高。 3、n-3,n-6高不饱和脂肪酸为鱼虾必需脂肪酸。
性质:
极 性 头 部
非 极 尾 部
糖脂
磷脂酰胆碱(PC)
O
二 、脂类的生理作用
R1 R2
C C O
O O
H2 C CH C O H2 O P O O C C H2 H2 + N (CH 3)3
脂肪酸
胆汁酸盐 水溶性微粒
脂肪酸 肠道前部吸收 细胞膜 乳化 粘性上皮细胞合成甘油三脂
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蛋白
质
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
淋巴系统
血液循环 鱼类能有效利用脂肪并获得能量。对熔点较低的脂肪消化吸收率大 于熔点较高的脂肪的消化吸收率。
脂肪的合成位置
水产动物中性脂肪的重新 合成可能在小肠壁。
(二)脂肪分解产物中可能只有脂肪酸提供能量, 而甘油不能提供能量。
到目前为止,关于鱼类甘油的利用研究非常 少。据零星报道,在饵料中添加1-12%的甘油对虹
鳟的生长、饵料利用、大小、肝糖原含量、蛋白利 用没有显著影响。
三 、鱼虾类对脂类的代谢和应用
脂肪消化吸收部分----肠道前部(胆管开口附近) 肠粘膜,肝胰脏 甘油二脂 饲料中性脂肪 甘油 一脂 ,吸收 脂肪酶 未水解但乳化的甘油三脂
②主要储存在肠系膜中。如鲱鱼和竹荚鱼等。 ③主要在肝脏中储存。如狭鳕、鳕鱼,牙鲆,魨 (Takifugu rubripes)等。 ④主要在肌肉中储存。如鲑鳟鱼类。 ⑤在肝脏和肌肉中同时储存。如真鲷,高体鰤鱼和 鲹鱼(Caranx delicatissimus)。 淡水鱼肝脏中脂类的储存比海水鱼少的多。其脂 类的含量一般都低于10%肝脏湿重。而海水鱼肝 脏脂类的含量一般都大于10%。
₤ EPA (Eicosapentaenoic) ₤ CH3 (CH2 CH=CH)5(CH2)3COOH ₤ C20:5ω3 ₤ DHA (Docosahexaenoic) ₤ CH3 (CH2 CH=CH)6(CH2)2COOH ₤ C22:6ω3
€ 自然界中已发现了40多种脂肪酸,所有脂肪酸可 用下列画式表示: € CH3(CH2)nCOOH。有的脂肪酸除了—COOH 外,全有 C原子由单健形成的脂肪酸为饱和脂肪 酸, € 只含有一个不饱和双键的脂肪酸为单不饱和脂肪 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简称MFA), € 含有二个双键以上的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简称PUFA), € 大于等于20碳的PUFA,常称为长链多不饱和脂 肪酸,又称为高不饱和脂肪酸(简称HUFA)。
二、必需脂肪酸缺乏的影响
1、成活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对鱼苗的危害尤其大; 2、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下降; 3、降低繁殖性能; 4、糜烂
14:0 16:0 18:0 16:1 18:1
豆油 — 80 78
— 88
鳕鱼肝油 91 81 77
91 88
在同样数目不饱和键的情况下,随碳链的增长影响变小。
四、饵料纤维组成
1、粗纤维含量 鲤鱼对饲料脂肪消化率的影响 原料 消化率(%) 小麦 92 麦麸 52
在天然饲料中,随饲料CF含量增加,鲤鱼对脂肪消 化率显著下降。 原因:主要是它们粗纤维含量高,则排空速度加快, 酶作用于脂肪的时间缩短。
海水鱼与淡水鱼鱼肌肉脂肪含量和 脂肪酸组成比较
€ 淡水鱼肌肉ω3系列的PUFA远低于海水鱼,ω3/ω6 的比值为一般都低于3(热带淡水鱼类更低); € 而海水鱼一般为4~10,有的甚至高达34.1,如青背 竹荚鱼。淡水鱼PUFA的主要由ω3和ω6系列组成, 包括:C18:2ω6、 C18:3ω3 、C20:4ω6 、EPA、 DHA。 € 而海水鱼中PUFA主要有ω3系列的EPA和DHA组成, 而且DHA的含量一般大大高于EPA的含量。
测 定 谱 图
32.040
水产动物必需脂肪酸种类
水产动物种类 斑点叉尾鮰 鲑 鱼 必需脂肪酸种类 亚油酸、EPA、DHA 亚油酸、亚麻油酸
鲤 鱼
日本鳗鱼 虹 鳟
亚油酸、亚麻油酸
亚油酸、亚麻油酸 亚油酸、EPA、DHA
罗非鱼
鲷 鲈 大鲮鲆 黄颡鱼
亚麻油酸
EPA、DHA EPA、DHA EPA、DHA EPA、DHA
14.967
26.944
27.406
pA 1800
1600
31.705
1400
1200
1000
40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0.859
200
0 10 15 20 25 30 min
32.823 33.152 33.394
28.898 29.404
34.871 34.999 35.213
600
22.298
800
26.698
2、纤维类型
在饵料中添加纤维素不超过15%,鲤鱼对脂肪 消化率没有影响。若以细胞壁的形式添加纤维素,同 等量的纤维素可能对脂肪的消化率有很大的影响。
四 、 鱼虾类对脂肪的需求
脂肪是鱼虾类生长必需的一类营养物质。
不足,缺乏-----代谢紊乱,蛋白质利用率低,脂溶性 维生素 和必需脂肪酸缺乏。 过 高-----体脂多,抗病力下降,脂肪肝,饲料不易 加工成型,并易氧化。
适宜脂肪的供应量 一、决定适宜脂肪供应量的主要依据
1、主要以提供最大蛋白能的节约作用;
2、脂肪提供的种类;
3、水产动物生活的水温环境和消化能力,低温
环境添加过多的脂肪无用。
水产动物适宜饵料脂肪量
种 类 虹 鳟 适宜量(%) 资料来源
10-15
9-18
鲤 鱼
叉尾鮰 日本鳗
5-10
5-10 12
Steffens,1973 Beamish,1986 Eckhardt,1981 Garling,1977 Arai,1971
三大营养素的代谢关联
Ω一般来讲,淡水鱼较海水鱼对饲料脂肪的 需要量低,但在淡水鱼中其脂肪需要量又 因鱼种类而异。 Ω虹鳟利用糖类的能力较差,但可有效地利 用脂肪并从中获取其生长所需的绝大部分 能量。
€ 必需脂肪酸的吸收和在体内的转换,鱼类 对吸收的必需脂肪酸有一定的修饰能力。 如在饲料中投喂虹鳟C18:2ω6作为唯一的 PUFA的来源,鱼体组织脂类,尤其是在磷 脂中,C20:4ω6、C20:3ω6和 C22:5ω6的含 量也比较多。 € 若仅把C18:3ω3作为饲料的PUFA的唯一来 源,组织脂类中C18:4ω3 、C20:5ω3 、 C22:5ω3和C22:6ω3的比例也比较多。
€ 对于不饱和脂肪酸,按脂肪酸第一双键开 始的位置,也常将不饱和脂肪酸分为3类。 € 即ω9系列、ω6系列和ω3系列的脂肪酸, 其中ω6,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鱼类体内不 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这几种不饱和 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简称EFA)。
气 相 色 谱 仪
FID1 A, (CZZST AND.D) pA 900
800
23.308 23.465
28.013
700
400
23.926
28.372
300
19.373
500
18.919
600
标 准 谱 图
30.986
30
200
100
0 10 15 20 25 min
FID1 A, (NIEGX\N2004038.D)
(2)类脂(磷脂,固醇等)
€ 与鱼类营养作用有关的脂类主要是磷脂、胆固醇、 甘油三酯、脂肪酸和蜡脂。 € 除了胆固醇和蜡脂以外,其它脂类均由甘油和脂 肪酸组成。 € 磷脂的主要脂类有卵磷脂(磷脂酰胆碱)和脑磷 脂(磷脂酰乙醇胺),它和胆固醇组成鱼体组织 的主要结构脂类即膜成分,甘油三酯是鱼体内的 主要贮存脂,常存在于肝肠系膜、肝脏和皮下组 织中,其含量和组成显著受饲料组成的影响。
脂肪的供能作用 (一)提供一定的能量,有一定的蛋白节约作用。 不同含量的脂肪和蛋白对虹鳟饲料利用的影响 脂 肪(%) 10 12.5 15 蛋 45 1.23 1.15 1.18 40 1.31 1.28 1.22 白(%) 35 1.42 1.44 1.31 30 1.69 1.62 1.42
(资料来源:Gropp等,1982)
第三节 脂类营养
一 脂类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脂类---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脂溶性化合物 的总称。 粗脂肪(乙醚浸提物、EE)--饲料中脂类物质 脂类--- (组成结构分) 中性脂肪(甘油三酯、油脂) 类脂
(分布,作用分)
组织脂类---磷脂,固醇 贮备脂类---甘油三脂
(1)中性脂肪(油脂,甘油三脂) 脂肪性质取决于含有的脂肪酸种类。 饱和脂肪酸-----软脂酸(C16:0), 硬脂酸(C18:0) 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C20:5), 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
鱼虾类对脂肪的需要量: 一般地,草食性种类脂肪需求较低;肉食性 种类较高。温水性种类相对较低、冷水性 种类较高。 1 、淡水鱼小于海水鱼 2 、鱼苗大于成鱼
虹鳟 6-10% 青鱼 鱼种 6% 成鱼 4-5% 草鱼 3-8% 鲤鱼 5-8%
异育银鲫 5% 罗非鱼 6-10% 鲮鱼 4-5% 长吻鱼危 5-10% 对虾 4-6%
1 、细胞的组成成分。1-2%,磷脂、糖脂和蛋白质---细胞膜 2 、 提供能量。1g---37.656kJ 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运输(A、D、E、K等) 4 、 提供必需脂肪酸 5 、 合成某些激素和维生素原料(胆固醇---性激素,麦角固 醇----维生素D) 6 、 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
3%氢化鱼油+7%鱼肝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