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事故及其相关国际法问题探析■彭丁带陈玮日本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造成了福岛核电站机组事故,该事故已经达到并超过国际标准中最严重的第7级,影响范围已经超出日本国界并扩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本文分析了日本及东京电力公司在防范和处理核事故中的不当行为,特别是其向海洋排放核废水的不当行为,认为这些行为已经违反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法的规定,主张日本及东京电力公司应对核事故所产生的损害承担违反国际法的责任,最后提出了我国针对该次事故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国际法;国际公约[中图分类号]D9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8-0159-06彭丁带(1973—),男,法学博士,南昌大学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昌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环境法及国际私法;(江西南昌330031)陈玮(1978—),女,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
(江西赣州341000)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控制国外污染转移立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D0066)的研究成果。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强震并由此引发海啸,造成了福岛核电站机组事故,其消极影响,已经超出日本本土而扩及韩国、俄罗斯、朝鲜、中国内地及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核事故的放射物甚至已经在全球扩散[1](P8)。
周边国家和地区、相关国际机构对福岛核事故予以密切关注,并做出了相关反应。
一、日本及东京电力公司在防范和处理核事故中的不当行为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如果日本及东京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东电)恪尽职守,应对得当,在设计、建设、应急预案、事故处理的过程中能严格遵循核能安全利用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事故或可避免。
日本及东电对事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福岛核事故的防范、发生、发展及处理过程中,日本及东电存在以下一系列不当行为:(一)设计有缺陷2011年3月22日,日本核安全委员会委员长班目春树公开承认,福岛核电站设计不周,未考虑非常用发电机和控制棒等重要机器同时失效时的危情处理。
[2](二)核电机组设备老化在日本,运行30年的核电机组即被视为“高龄”机159江西社会科学2011.10组,但截至2011年3月26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寿命已有40年,称得上是“超高龄”机组。
2010年3月,东电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请,要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继续运营至少10年。
而在2011年2月,早就成为其利益共同体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批准了这一申请,福岛第一核电站随后决定为其“延寿”20年。
如此“超龄”的核电机组,为福岛核事故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
[3](三)防范意识缺失、应急方案不科学早在2007年,一些研究人员便提醒东电,福岛第一核电站存在遭遇海啸破坏的风险,但东电未予理会。
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遭遇强震并触发海啸,影响印度洋周边多个国家。
印度南部一座核电站受淹,引发日本国内对核电站安全的担忧。
当时,东电工程师阪井年明带领一个团队分析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安全状况。
研究人员着重分析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地震触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的几率多大?第二,按设计标准,福岛第一核电站海堤可防6米高海浪,海浪超过这一高度的几率有多大?2007年,阪井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称,50年内,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高度超过6米海浪的几率为大约10%。
报告说:“由于海啸现象的不确定性,存在海浪高度超过(核电站)设计防护高度的可能。
”不过,东电没有依据这一研究结果修正任何安全方案。
东电副社长武藤荣当时说:“专家没有就这个观点达成共识。
”然而,3月11日的地震触发海啸后,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的海浪高度大约为14米。
另外,东电内部的灾难应急方案虽然获得了日本监管机构的批准,也提供了应对小规模紧急事故的指导,但整个方案能够解决的事故规模与此次福岛第一核电站面临的灾难相差悬殊。
此外,该方案没有对出现核电站自身无法应对的事故的处理方法,甚至没有向附近核电站寻求帮助的条款。
[3](四)对本次核事故的危害估计不足、对事故处理能力过于自信、拒绝国际社会援助、贻误最佳处置时机东电在应对核危机的处理上,过低地估计了灾难影响,同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应对能力。
强震后的一系列事态表明,如果及早判断核泄漏的严重程度,将大大有利于核危机发生后的后续处理。
核事故一出现,最了解核电站内部构造的核电机组制造商技术专家第一时间赶到东电本部,希望能出谋划策,但一直未被东电接纳。
直到地震3天后,事态失控,东电才开始与外面的技术专家沟通。
同样在最初被东电拒之门外的,还有来自美国的援助。
日本政府官员透露,核泄漏事态一发生,美国方面就提出支援要求,但遭到东电拒绝。
据分析,东电担心,美方出于保险起见,可能会建议马上用海水冷却反应堆,而东电一心想保住核电站。
东电之所以迟迟不愿意使用海水,是担心这样做会损害其对电站的长期投资,因为注入海水可能会使核反应堆永久无法运行。
而当东电后来被迫接受海水冷却时,大势已去。
由于屡屡贻误战机,东电最终未能将这场灾难控制在更小的范围之内。
在核事故发生后,本来应该及时派专业队伍处理福岛核电站的机组停电、冷却系统故障等问题。
但由于这些问题没能得到及时处理,致使福岛核电站发生氢爆、堆芯融化、带辐射物质蒸汽挥发、乏燃料棒等险情发生,导致核泄漏日趋严重。
[2](五)不及时通报事故信息地震发生后,东电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的消息。
12日,福岛1号机组厂房爆炸后,东电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向日本当局汇报。
这两个节点,被认为是以最小代价应对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关键,但都被延误了。
由于瞒报事故,东电也让日本政府错过了应对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最佳时期。
[2](六)违法排放核污水2011年4月4日,在事先未与相关国家进行沟通的情况下,东电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1.15万吨含低浓度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以腾出空间容纳部分机组内所积高辐射污水。
按韩国媒体的说法,这些污水所含放射物质浓度超出日本法定排放标准100倍。
这一做法引起邻国关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4月8日就表示,希望日方按照有关国际法行事,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并及时、全面、准确地向中国方面通报有关信息。
美国媒体3月29日的报道就称,日本在地震后一直默默接受各种国际援助,但对本国核事故污染全球一事却很少提起。
[4]160二、日本及东电的行为违反了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法如果日本及东电在防范和处理核事故中没有上文所述的不当行为,那么此次事故应该可以避免。
上述一系列不当行为的事实,已经证明日本及东电违反了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法的规定,具体分析如下:(一)违反了《核安全公约》福岛核电站设计缺陷、核电机组超期服役、应急方案不科学等行为违反了《核安全公约》(Convention on Nuclear Safety)中有关国家应保证核设施安全的基本原则,并证明日本没有采取充分的立法、司法、行政和其他措施以切实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
《核安全公约》于1994年6月17日在维也纳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举行的外交会议通过,于1996年10月24日生效,是国际核安全条约框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约。
截至2010年11月11日,公约共有72个缔约方,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国家都是缔约方。
[5]该公约基本目的是通过国家和国际合作措施的增强,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和保持一个高水平的核安全体系,建立和保持对核设施潜在的放射性物质危害的有效防护,以保护公众、社会和环境免遭这些设施可能的放射性物质的伤害影响,防止有放射性物质危害后果的事故及当这种事故发生时减轻其后果。
它要求各国实施保证核设施安全的基本原则,但没有详细的安全标准。
各国在其国内法中采取立法、司法、行政和其他措施,以履行公约义务。
公约规定了各缔约方对其民用核设施安全和监管负有的义务和执行原则,具有法律约束力。
但该条约的实际执行力非常有限。
[6](二)违反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日本及东电没有及时准确地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有关国家通报核事故、详尽具体地披露相关数据和信息,已经违反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Convention on Early Notification of a Nuclear Acci-dent)的相关规定。
该公约于1986年9月24日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特别大会通过,1986年9月26日和10月6日分别在维也纳机构总部和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始签字,1986年10月27日生效。
截至2002年2月5日,共有87个缔约方,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国家都是缔约方。
[7]《公约》主旨是进一步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通过在缔约国之间尽早提供有关核事故的情报,以使超越国界的辐射后果降到最低限度。
《公约》的主要规定是:缔约国有义务对引起或可能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并已造成或可能造成对另一国具有辐射安全重要影响的超越国界的国际性释放的任何事故,向有关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核事故的通报内容,应包括核事故及其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助于减少辐射后果的情报;事故发生国既可以直接,也可以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间接地向实际受影响或可能受影响的国家或机构(包括缔约国和非缔约国)通报;各缔约国应将其负责收发核事故通报和情报的主管当局和联络点通知原子能机构,并直接或通过该机构通知其他缔约国。
因此,事故发生地国在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向可能受跨界影响的国家及民众告知该事故的潜在危险,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受影响国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或寻求替代措施。
(三)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日本及东电排放核污水的行为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等国际公约的规定。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12部分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其第192条规定“各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
第194条规定了各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的措施,要求各国应在适当情形下个别或联合地采取一切符合本公约的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任何来源的海洋环境污染,各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活动的进行不致使其他国家及其环境遭受污染的损害,并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事件或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不致扩大到其按照本公约行使主权权利的区域之外。
各国采取的措施,应针对海洋环境的一切污染来源。
这些措施,除其他外,应包括旨在在最大可能范围内尽量减少下列污染的措施:从陆上来源、从大气层或通过大气层或由于倾倒而放出的有毒、有害或有碍健康的物质,特别是持久不变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