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放射着光彩夺目的思想光芒。
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的现实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
孙中山先生曾经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个字来归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而在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元素中,“仁爱”的价值尤应予以深度的挖掘与阐发,“仁爱”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长期以来在我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学,在今天尤其应当推广。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和以为贵”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重视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解决如何做人、如何做个有道德的人的问题。
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内而外的修养路线。
儒家道德中把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行为作
为人生修养的准则,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
可以说,重道德、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理念。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
中国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以人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强调教化,重视人文教育,平和而有理性,不至走向偏激与迷狂。
和而不同、即凡即圣、动态平衡的中庸之道,具有深层的智慧,也是重要的中国元素。
当今世界,对抗与冲突不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家国天下提供相处共存之道。
西方的价值观——以强力、功利、竞争横决天下为背景的自由、平等、理性、人权、法制等,与以天、地、人、物、我和谐相处的中国文化的理念——仁爱、忠孝、信义、和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际上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价值理念已超出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具有普世塑人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厚重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价值。
“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爱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准,增强责任心,明白如何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国家以及自然,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经过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历代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知识和智慧的结
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
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韩柳欧苏的灿烂文章,左班司马的史学经典,程朱陆王的义理论述,姹紫嫣红的唐诗宋词,绮丽清新的元曲小令,气象万千的明清小说,包括近现代的文史哲经典著作,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经常阅读这些文化经典,民族的正气、爱国的情怀、做人的操守,会润物无声地流入我们的血液,渗入灵魂的深处,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增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