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行政管理

中国行政管理

1、唐朝的考绩制度:
(1)实现了校、监、判一体化。

①校。

从京官中选择两个威望较高的,一个考京官,一个考外官
②监。

监考史:门下给事考京官,中书舍人考外官。

③判。

常设:考功郎中负责考核京官,考功员外郎负责外官。

(2)考绩制度化、程序化。

岁课和大课。

具体的程序是五等四级制。

(3)考绩法律化:
①流内官实行《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
②流外官实行《四等第考课法》。

(4)唐朝考核的特色:
①组织体系完善;②严法而严行;③程序井然;
④考课法中实体内容多,虚浮的成分比较少;⑤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2、宋代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重的措施:
①地方官员实行任期轮换和本籍回避制度。

②府州设通判。

③地方官由文人充任。

④州县两级,主官不实授,而称为“知事”,知事之外,还设若干平级官员,以分主官之权。

⑤州县在军事、财政和人事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小,相应的权力都被集中到了中央。

3、宋代职官管理制度改革:
(1)实行官、职、差遣分任制度。

①以官(寄禄官)来笼络权贵;
②以职(学术头衔)来崇尚文治;
③以差遣(职事官)来招揽人才;
(2)选官制度。

①科举制的改革:
A、科目的改革:
罢诸科,独存进士。

增加武举、童子举等科,突出重点,仕途多元。

(进士考试强调以经义取仕。


B、考试程序上的改革:
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殿试考试后,将考生分为五等三甲,其中前三名最为荣耀,依次被人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考试方法上的改革:
a.废除公荐和公卷制度,禁止通过科举结成师门、门生关系。

b.实行糊名(封卷)和誊录制度。

c.加强监督。

除设主考官外再设置副主考官、巡视官等。

d.主考官实行轮换制。

临时差遣,年年轮换。

e.锁院。

出题人、知贡举及权知贡举接到任命后必须马上住进贡院,不能与外界有联系。

f.别头式。

主考官、副主考官的亲属考试要回避。

g.复试。

针对官员子弟,防止官员拘私舞弊。

D、录取人数的变化:在录取人数上比唐朝大为增加,而且设置了“特奏名”考试。

②恩荫制的泛滥:
A、常荫:郊祀大礼荫补、官员致仕荫补、临终前作遗表荫补以及将领优恤荫补等。

B、特恩:a.恩及前代帝王之后裔; b.是恩及前代名臣之后;
c.恩及本代故臣之后;
d.恩及上著书者;
e.新天子登基恩及地方路的监司和州府知守派亲属祝贺者。

4、宋朝考绩制度:
(1)考课法:
①二院三考制的确立。

A、两院:审官院考京官,流内铨考外官;
B、三考制是三级考核:守令考县官、监司考知州、两院考百官。

②考课周期:一岁一考,三考一任。

③考课依据:考课法规的制定。

A、对地方官:《守令的四善四最》
B、对监察官:《监司七事考绩》
(2)磨勘制度的确立:磨勘制,即磨勘转官,是指定期勘验官员的政绩,以定其升迁。

(3)宋朝考课的特点
①考课机构比较健全,而且相对独立;
②职能分工明确,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③重监司之考核。

宋朝的监察机构作为执行机构,直接参与监督考课,同时又作为被考监的对象,接受监督和考绩。

5、宋代监察制度:
(1)机构:
①形成了台谏、六察和两院的形式。

a.台谏:御史台、谏院;
b.六察:对尚书六部实施的行政监察;
c.两院:鼓院、检院。

②地方通判的设立。

③路使的特设。

(2)监察职权的提高:
①宋朝由皇帝亲管、亲裁监察权。

②对充当御史的人从资历上进行严格规定。

最起码在地方出过两任县令。

③皇帝授予御史特殊全权,御史、谏院官员可单独上奏弹劾百官。

④授权尚书省监督监察机关。

⑤台谏职能合一。

6、元代中书省职权:
①关于军国大政:
国家大政方针由中书省通过,呈皇帝批准实行。

②关于人事的任免调动:
除了皇帝自定的或认为重要的官职外,其他中央官职均由中书省奏荐。

官职的升迁,正七品以上由中书省管理,三品以上的皇帝可以亲自选定,调迁,也可授权给中书省。

③关于司法审判:
凡死刑判决后,由中书省复审。

④指挥监督:
中书省对其直属的参议府和六部实行直接指挥,对非直属的其他机关有权进行检查监督,并对有关事宜提出处理意见。

7、行省的职权:
①掌管境内官吏迁转、考核和刑律诉讼等政刑之事;
②掌管境内农桑水利、屯田、漕运、和赋税征收等经济事宜;
③分掌行省境内兵甲、驿铺、镇戍军事务;
④管理行省下属的路(府、州)和县(录事司、州)两级政权机构的重大行政事务;
⑤管领置于边远和偏僻地区的宣慰司、宣抚司。

8、简述元朝行政监察制度的建树及其弊端:
(1)元朝监察机构组织相当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

在地方行政监察上,元朝分全国为几个大监察区,京都附近由御史台直接监察,其他大监察区由行御史台负责监察。

元朝在大监察区之下再分二十二个小监察区,即二十二肃政廉访司,其监察区域称道,它们分别隶属中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台。

元朝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这些法规和条例使行政监察规范化,保证了监察机构的正常运转。

(2)元朝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

①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

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不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进行监察。

9、元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①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具有同等的地位;
②垂直领导的监察体制;
③台谏机构和职能合一;
④监察官自选;
⑤纠弹不避权贵。

10、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和职能、影响:
(1)特点:①变动性;②附属性;③个别性;④欠缺法定性。

(2)职能:
①票拟批答;
②草拟诏敕与封驳;
③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
④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
⑤经筵进讲之职。

(3)影响:
①助长君主专制;②助长君主荒政;③形成宦官弄权;④导致政风因循;⑤演成朋党倾轧。

11、明朝的监察制度:
(1)体系:以都察院为指导,形式为科道、厂卫相结合;
①科: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
②道: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地方;
③厂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特务机构,隶属于皇帝,监视官员和百姓。

(2)法规:《宪纲条例》;
(3)特点:
①监察范围的扩大。

②监察系统纵横设置的完备超过前代。

③重视监察立法,有法可依。

《纠劾官邪规定》《巡抚六察》《巡按七察》
④重点治吏。

重视典章制度管理官员。

12、清朝考绩制度:
(1)形式:分京察、大计。

①京察:对京官考绩,三年一次。

三品以上由皇帝敕裁。

三品以下吏部、都察院考核。

分“称职、勤职、供职”三等,依结果进退官员。

②大计:对外官考绩,三年一次。

大计结果分“卓异、供职”两等。

(2)标准:四格六法。

①四格:才(才干)、守(操守)、政(政务)、年(年龄)。

②六法: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

(3)奖惩:
①奖励方式:(五种)
a.引见,属于声誉的褒奖;
b.升官,晋级或加俸;
c.入旗或改旗,特准加入旗族或升格旗族;
d.赏赐衣物或赐匠、赐字、建立专祠等;
e.封赠上代,荫及子孙。

②处罚方式:(三种) a.罚俸;b.降级留任;c.革职。

13、清朝的监察制度:
(1)监察机构:
①中央:都察院(六科、十五道、五城察院、宗室御史处、稽查内务府御史处)
②地方:监察行署(右都御史)
a.省级监察机构:提刑按察使司;
b.道级监察机关:巡道。

(2)监察法规:《钦定台规》《都察院则例》;
(3)监察机构的职权:
①弹劾官吏违失权;②考核官吏权;③检查行政权;④建议国事权;
⑤审察会计权;⑥辩明冤枉权;⑦会谳重案权。

(4)提高监察效能的措施:
①健全监察法规;
②徇情枉法、所奏不实、肆行陷害者反坐;
③监察官犯罪从重处罚原则。

④监察回避制度;
⑤泄漏机密者议处;
⑥防止科道官敷衍塞责;
⑦严格把握对科道官的选拔、考核。

(5)评价:①作用:a.纠正政府工作失误;b.澄清吏治;c.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

②不足:a.为加强皇权而服务的监察制度; b.监察学术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