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1、什么是城市?城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另外,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3、城市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举例说明)遥感技术、GIS技术的逐步推广和二者应用的相互结合,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尤其应用于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及其演变、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研究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研究。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两次社会分工分别出现了什么?(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开了。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各自都有若干产品剩余,因此,就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间开始进行商品交换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交换从偶然性逐渐变为经常性了。

交换一具有经常性,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

这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起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

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范围。

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城市化的定义/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普遍的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人类学: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

经济学: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地理学∶地理学除了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2、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1)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就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来看,大都认为城市化概念应该是一种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包含某种结果,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如果没有一定结果的话,城市化无从继续发展,对此进行研究也是不可能的。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①英国学者施梅莱斯(A.E.Smailes)和瑞典学者亚历山德逊(G.Alexanderson)等认为,城市化概念只能包括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过程,不能包括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转化。

持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城市性地域(或城市性状态)与农村性地域(或农村性状态)之间存在一条明确的界限。

城市化,指的是超越这条界限的转换过程,至于界限内部的转化过程不属于城市化。

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二元论。

②如美国的哈里斯(C.D. Harris)等认为,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化中的一种现象,它从属于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

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

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

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

③我国学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观点。

这是因为,我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至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不足,特别是在旧市区、小城镇,缺乏铺装道路、下水道、煤气等等,城市现代化程度很低。

因此,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化这一总进程。

(3)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因为在此以后城市才大规模扩展,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力量。

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是滋生于地表的一种渐变的人文地理现象,现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继承和变革,因此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因此,目前赞同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有增多趋势。

3、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本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本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与城市化a.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了人口。

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

b.工业本身向城市集中c.工业部门吸收了大量劳动力(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a.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在加大,市场交换的频率在加快。

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也就不断提出新要求。

例如,生产运作,要求有金融、通讯、运输、研究机构的协助,产品流通,要求有批发、零售、仓库、广告等行业的配合。

b.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求有物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

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相关;4、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A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向城市中心集聚部门包括∶a是决策部门(如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银行等),b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的部门(如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c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的部门(如商店、酒楼等)。

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要求它们向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B离心型城市化∶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这些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包括:①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②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等:③需要安静环境,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等;④具有特殊使命,需要离开市区,如兵营、监狱、火葬场等。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A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现象,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B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特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

因为大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业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如果继续采取外延型的发展方式,将使各种矛盾更为尖锐。

在此情况下,通常采取跳出中心城市现有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理位置上去发展。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经济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将首都搬迁到内地,或在内地开辟增长中心,从广义上讲,这也是飞地型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A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某些地区,农业人口的职业已基本转化,他们有着宽敞的住宅和现代化的家庭设施,尽管他们没有搬到城镇中去,但是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居民相比,显然也更“城市化”。

B职能型城市化: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正在进行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地带内,留有大片的自然景观,人口和建筑密度都比较低,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却比城里人高间接城市化的出现,对城市地域的划分和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有重要影响。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城市功能区(即城市核心连同周围功能上有联系的区域)来替代城市行政区作为城市的地域范围,并以城市功能区的人口作为城市总人口。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A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B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的产生是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缓慢所造成的。

由于农民在乡村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原因是多样的,如人口激增、灾害、土地制度、战争等),只好向城市迁居。

尽管实际上城里生活条件丝毫不优于乡村,但给人们以某种希望。

随着农村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城市,贫民窟、失业、犯罪、饥饿、传染病等各种城市病症开始蔓延。

显然,要消除消极城市化现象,除了发展经济之外,还要实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A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B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5、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土地利用状况。

人口比例指标:优点: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

因为人口比例指标比土地利用指标在表达城市成长状态方面更典型深刻,更便于统计。

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