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作用和对策分析
摘要:影视是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影视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但是由于青年大学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分析问题不够辩证和全面,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影视文化的影响,如果缺乏正确、及时的指导,很可能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政治取向、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正确地认识影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影视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影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因为其能为广大观众提供大量信息而逐渐被大家所喜爱。
影视载体中所展现的生活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为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或异于生活,因而可以打动喜欢寻求刺激的当代人们,并会被逐渐模仿直到盛行,这便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影视文化”。
关于影视文化的概念学者们没有统一的表述,结合查阅的各类资料,笔者认为影视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通过影片和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的形式呈现给人们,进而传达一定的信息和思想。
它能够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1.直观性,视听直接、形象而生动
影视传播的是图像和声音,它通过直截了当和形象鲜明的方法传播信息,比较符合人类感受客观事物的习惯。
图像较为形象和直观,
它能够更直接、有效地传递信息,声音具有穿透性和感染性,创造了一种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者结合比其他传播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
2.普及性,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播快捷而广泛
大学校园是一个半封闭式的环境,因此影视文化可以迅速传播的渠道、快速生长。
如果你不知道现在比较热门的电影、电视剧或者你不知道流行的明星、较潮的语言,那你就很难和他人更好的交流。
在大学校园里不止是学生,包括老师、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了解一定的影视文化。
3.娱乐性,影视文化主要特征
影视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娱乐消遣功能。
现代社会不仅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物质生活,然而快节奏的生活也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舒缓紧张的生活,人们通过影视文化可以足不出户地游览世界各地的风光、可以观看喜欢的电视和电影、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也可以通过影视文化所表现的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夸张讽刺而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4.导向性,对大学生的“三观”影响深远
文化环境在本质上是指向人、塑造人的。
影视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它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会通过各种社会形式和传播媒介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观点、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使人们的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视文化的影响。
5.商业性,影视企业主要以营利为目的
在影视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商业性价值也逐渐凸现。
影视文化虽然只是文化形态的一种,但是在人们接受、采纳进而推广它的整个过程中,它与商业利益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影视文化成为了一种以商业运营、商业收益为主要方式和目的的商品。
影视文化在成为商品后,以商业运营的方式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这过程中实现了商业利润。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对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父辈们那种“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理想追求早已被抛到脑后,甚至在他们的眼里父辈们的这种理想追求甚至有些落伍和可笑。
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他们上学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将来能够谋得一份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的理想追求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
近几年一些婚恋交友节目的流行,“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道出了很多人浮躁、虚荣的婚恋交友观,一些大学生也受到了这些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萌生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
西方倡导的所谓民主、人权、自由等观念通过部分影视片渗透到我国,虽然是不真实的、片面的,但这些影视作品对正处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以辨别的,造成大学生错误地把西方的经济繁荣看成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这容易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引起误导,对社会主义发展极为不利。
这在入党方面有深刻的表现,入党本应作为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
深刻理解和积极追求,是他们追求政治信念的标志,而如今却成了一部分大学生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成为他们的一种“资本”。
最近十年来的火爆荧屏的历史剧,大部分以“戏说”为主,尤其是近两年较为流行的穿越剧,编剧、导演为了满足大众口味,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任意篡改历史,造成青少年对历史的误解。
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艺术加工绝不是大张旗鼓地歪曲历史,不是无限制地猜想、编造和杜撰。
电视剧说得像历史,其毒害就越大,就越可能亵渎历史,对于历史知识不够扎实,思想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来讲,他们会把在电视中看到就误以为这就是中国的历史,这比他们脑里对历史知识一片空白更加可怕。
由于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比从前更大,这样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充满各种不满,产生消极厌世的情绪,他们经常会在影视作品中寻找放松,逃避现实,甚至有的大学生沉迷其中,乐此不疲,过分沉溺于影视文化构建的虚幻世界,到影视文化的世界中去寻找心理的慰藉,这大大地减少他们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减少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从而不太懂得甚至厌恶人际交往,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美是让人们内心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审美是人们根据自身心理是对美与丑、善与恶的一个判断过程,进而表达对某些事物的好恶和喜憎。
但是由于当代影视文化制作和传播具有不负责任性,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将一些格调低俗、内容低劣的影视作品进行传播,使得这
些影视文化在社会上悄然风行。
在这些不良影视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渐渐偏颇,社会责任感渐渐削弱,对美的追求也日渐呈现粗俗化、非理性化的态势。
他们追求一种快节奏的“快餐文化”,感性的形象、短暂的捧腹大笑,让大学生们为之痴迷和追捧。
三、降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建议
首先,政府要加强影视文化建设与监督,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影视文化环境。
政府部门可以做出相关规定,禁止国产或引进的影视剧、电视节目等,出现过多的暴力、色情、赌博、吸烟、酗酒等镜头,或过分宣扬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过分、露骨地炫耀资本主义奢侈、豪华生活生活方式和观念,或者是调整此类影视剧的播出时间。
其次,影视文化企业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的承担。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影视作品的制作者也要加强社会责任感。
要努力寻找一条主旋律影视商业化和商业影视主旋律化的道路,找到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的完美切合点。
拍出更多既能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贴近百姓现实生活,格调高雅,催人奋进又能够获得商业利润的影视作品。
首先,将影视文化载体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例如,开设一些关于影视介绍和评论的课程,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向学生科学、系统的分析影视文化中所体现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等,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影视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使大学生在面对庞杂的影视信息时有较为正确的辨明优劣的能力。
其次,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避免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影视文化。
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学校和家长希望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另外越来越
多的学校不愿意组织郊游、看电影等集体活动,原因是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学校就要承担相关责任。
现在的大学生每天除了学习,看电视、上网等自然就成了他们放松身心的重要的娱乐方式。
因此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趣味竞赛、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如果青少年在课余时间能够一起参加文体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他们接触不良影视文化的机会。
首先,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进而提升自身鉴别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当代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深入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才能为自身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只有在树立了科学的“三观”,并以此为指导,才能有效地抵御影视文化中庸俗、消极方面的影响。
其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眼界。
大学学习环境比中小学更宽松和自由,时间更充裕,因此大学相比中小学,在开展课余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学生平时除了学习和参加一些课余活动外,还可以参加诸如兼职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也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学生沉迷于影视文化所创造出的虚拟世界。
最后,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影视文化。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模仿倾向往往超过拒绝倾向,特别是对流行的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模仿。
因此,大学生必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抵御不良影视文化的影响。
面对诸多复杂的影视文化信息,大学生应当学会辨别和选择,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自
觉地抵制不良影视文化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锦云.身肩重任当自知一马当先需慎行——论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导向作用[J].今传媒,2011,(7).
[3]郑雅良.利用影视文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麻敏.浅谈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电影评价,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