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1:我国居民旅游消费10年来快速增长旅游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组成部分。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加。
从国内旅游消费看,国内旅游规模从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11.0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长8.0%,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从1023.5亿元增长到471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
从1994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从90年代中期的5%上升至21世纪初的10%左右。
2006年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更是分别达到15.0%、17.9%,出境旅游消费日益成为新亮点,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从1995年的452万人次增征到2003年的2022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0%,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更超过28%以上。
虽然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但仍有2298万人次因私出境,比2003年增长了55%。
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目的地开放工作全面推进,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出境游发展更快。
2006年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1.3%,较2005年增速上升了3.8个百分点。
其中,因私出境仍为出境游的主体(2006年占比为83.4%,较2005年上升2.4个百分点),2 006年同比增长14.6%,增速仍高于出境游总体增速。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居民旅游消费渐趋个性化,“红色旅游”、“民俗游”、“农家乐”等成为新近的旅游消费热点,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渔销售也获得快速发展。
以“红色旅游”为例,据专家估计,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景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计,中型的以万人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城市全部接待的人数,如延安、井冈山等,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
在2005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的七天中,中共一大会址接待游客3336人次,井冈山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延安整个黄金周接待游客达1 1万人次。
居民旅游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于收入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看,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时,一般会出现“排浪式”的旅游消费热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达到8%以上,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6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这期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国内游兴旺的临界点。
尤其是农村居民出游欲望强烈。
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居民出游欲望十分强烈,尤其是农村居民,随着其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有效激发其旅游需求,农村居民国内游市场得到启动。
2006年全国出游率为106%,其中农村居民出游率达到110%,高出城镇居民10个百分点。
未来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出游率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缓慢增长。
2006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达到446. 9元,同比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同比下降2.5%。
预计2007-2008年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未来出境游将继续加速增长。
首先,部分区域人均GDP已达到出境游临界点。
通常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将掀起出境旅游的热潮,不过此时主要以周边国家为目的地,而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000美元时,跨洲际的出境旅游则明显加快。
日本、韩国人均国民收入在3000-5000美元附近时,其本国的出境旅游人数都有较明显的增长。
而从我国来看,尽管目前我国人均GDP仍低于3 000美元,居民旅游整体仍主要以国内游为主,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的一些城市人均GDP早已超过了3000美元,甚至有的城市接近或超过50 00美元。
这些城市的居民正面临着旅游消费升级,从而导致出境游需求相当旺盛。
其次,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开放速度将有所加快、范围进一步扩大。
2006我国新开放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15个,总量达到132个,其中已正式开展出境游业务达到86个。
未来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还将继续加速开放、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这将有助于居民实现其旅游消费升级,并进一步引爆我国的出境游市场。
第三,人民币升值的继续升值有望进一步加速出境游。
本币汇率升值,意味着国内居民对外的购买力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因而汇率升值将对出境游形成直接的利好刺激,进而导致出境游规模扩大。
如日本升值过程中出境游出现明显上升。
而我国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与日剧升,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我们认为,未来3年人民币至少仍有10%的空间。
人民币升值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着居民旅游消费升级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我国出境游市场的发展。
旅游消费的增长体现了人们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以实物消费为主转向食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的发展阶段。
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结构升级,拉动新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思考:从我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这种变化对国民经济会产生怎样影响?宏观经济学案例2:中央银行运用紧缩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
现执行7%存款准备金率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有关外资金融机构,将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根据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要求,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
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但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对外贸易顺差扩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1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大力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流动性过剩状况有所缓解。
但是,当前国际收支顺差矛盾仍较突出,银行体系新的过剩流动性仍在产生。
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人民银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单位:年利率%其四,毕业生流向呈现地域性差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人才需求旺盛,能吸引大量的毕业生,而毕业生就业选择过度集中,也造成这些地区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200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部属院校到东部11个沿海省市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4%(2003年为45%),其中仅到北京、上海、广东、江苏4省市的就占29.1%(20 03年为29.3%),到西部12省市的占比只有11.3%。
思考: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性失业还是周期性失业?政府有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对调节大学生就业能否发挥有效作用?宏观经济学案例4:中央明确的十大振兴产业(1)纺织业纺织业是国内制造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一个部门,就业人数在2000万人左右。
全国纺织企业总数在20万—30万家左右,处于高端的骨干企业约1万家,是拉动行业利润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中间的约2万—3万家企业利润大多微薄,基本处于零利润状态;而最下层的约30万家企业,从业人数约1000万人,产值和出口金额分别占全行业的30%和40%,也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关停或倒闭的重灾区。
纺织业振兴规划“扶强弃弱”。
纺织业振兴规划将加大对纺织业的财税金融支持。
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从五个方面指明了未来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除了指出自主创新,技术改进,振兴规划也提出将加大对纺织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并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由14%提高至15%。
调整振兴规划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尝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要求”指明方向调整振兴规划五个方面包括: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常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
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二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
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
四要优化区域布局。
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
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五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
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
方案有助产业升级“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纺织业此前没有像金融、科技行业一样受到足够的重视,不过振兴规划的出台,不仅表明了政府对整个纺织行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重新定位了纺织业。
”郑永刚认为,从振兴规划来看,加大对纺织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可以为相关企业减负,并缓解目前企业面临的困境;此外,振兴规划也表明,未来纺织行业将侧重向高技术,品牌化发展,虽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倒闭,不过整个纺织行业可通过这次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
纺织业振兴规划总体目标是确保产销稳定增长,巩固和扩大就业规模,通过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科技和品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