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君子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两千多年来,先秦君子人格美的思想影响着各个时代的人们。
所以即使在今天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它,挖掘它还不曾为人发现的价值,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先秦时期人们的观念中,君子不仅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威望,还应有高尚的品德修为。
君子的人格特质主要体现为仁者爱人、济世安民的人道精神,通权达变、乐天知命的生活智慧,见义勇为、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
君子彰显了人性的崇高,承载着人类美好的道德期望,满足人们追求善美的道德需要,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提升人性修养、成就善美人生、引领大众向善、淳化社会风俗、强化恪守规范意识和完善社会价值体系等作用。
关键词:君子人格品质九思四不修养现代价值一、何谓“君子”从西周春秋的一般意义上讲,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
显然,这是一个有着明显的阶级意义的称谓。
要被人称之为“君子”,从经济和政治上首先要有一定的地位,要有“君”的尊贵。
君子不仅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威望,还应有高尚的品德修为。
并非所有周代贵族都称得上“君子”,只有在贵族中那些才德出众和有特异节操之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正因为“君子”一词含有道德评价的意义,所以在西周春秋时期中,人们往往把那些虽非贵族出身但在言行举止中有可称道之美德者也称为君子。
二、“君子”的人格品质先秦儒家经典文本有很多关于君子特征的论述,有人曾将之归纳为“仁、义、礼、智、信、忠、恕、勇、中庸、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与自强”等13种素质。
应当说这13种素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君子的特征。
但这13种素质中是否有能够涵摄其他素质的纲领性素质?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可见,“君子之道”最为重要的便是“仁、智、勇”(三达德)。
此三者分别从情、知、意三方面一并构成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人格特质,其实质内涵为:仁者爱人、济世安民的人道精神;通权达变、乐天知命的生活智慧;见义勇为、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
(一)仁:仁者爱人、济世安民的人道精神“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君子最重要的德性和人格特质。
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主要看他是否具备“仁”。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又说:“君子学道则爱人。
”(《论语·阳货》)孟子则更直接地说:“君子亦仁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荀子也强调:君子“唯仁之为守”(荀子·不苟第三)。
可见,在孔孟荀看来,君子的实质就是“仁”,如果没有“仁”之“实”,君子就名不副实。
(二)智:通权达变、乐天知命的生活智慧“智”是一种“明是非、辨善恶,贵知己、善识人”的理性能力和“通权达变、乐天知命”的生活智慧。
孔子说:“知(智)者不惑。
”(《论语·子罕》)智者之所以不惑,一方面是因为他具备了理性认知和辨别能力,具备了道德理性,因而能够分清事物与人事的是非、曲直、善恶,另一方面则在于具有“通权达变、乐天知命”的生活智慧。
在儒家看来,“通权达变、乐天知命”较之分辨是非善恶和知己识人更难做到,因而也是君子之“智”更为重要的精神内涵。
(三)勇:见义勇为、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勇”是君子人格另一重要特质。
儒家之“勇”不是“孔武有力”,亦非“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血气之勇,而是正视危险、克服困难、摆脱恐惧、抗拒欲望、抵制软弱、忍受痛苦,以及改过迁善、敢于进取、积极承担等为善力量。
无“勇”之人,胆小怕事,畏惧困难和挫折,见善不能为,有恶不能祛,难以成就德业。
君子之“勇”突出地表现为“见义勇为、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
三、“君子”之“九思四不”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四、“君子”修养君子以为仁行义为己任,而为仁行义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为仁行义不需要他人命令,甚至也不需要他人鼓励。
在孔子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知仅仅是知,好才会有兴趣,才会自觉追求,而乐之者则以这种追求为满足、为快乐。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以仁为快乐的人并不多见。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怎样才能使人们以行仁为快乐,像好色那样好德呢?孔子发现与礼经常混而难分的诗、乐等艺术,具有陶冶人的性情,使人乐于为仁的作用。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
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
” [7]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应当学诗。
成为仁人君子,固然应以仁为根本,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有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须有外在的文采。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孔子于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人们“游于艺”,亦即泛历各种艺事。
此艺虽然也具有内在品德的因素,但无疑更是一种外在的修饰。
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的乐非常明显地注重于培养人的外在文采。
为什么要注重外在的文采?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质,实也,指人的内在品质;文,饰也,指人的外在文采。
有质无文则土头土脑,有文无质则华而不实。
只有文质兼备,内外双修,才称得上君子。
在诸弟子中,孔子最赏识颜渊,但孔子并不认为颜渊就是理想的君子。
只是赞叹颜渊的好学和不二过,感叹:“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当具备多种因素和品质。
子路问成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理想的君子应当有知、有廉、有勇、有艺、有乐。
其中艺与乐明显地偏重于人的外在文饰。
由于质毕竟是根本。
孔子强调,首先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以学诗为开始,立足于人伦规范。
人伦规范当然还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然而个体修养的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真正完成,却不是礼,不是人伦规范,而是乐。
君子“立于礼”而“成于乐”。
“成”即是完成、成就、成全。
“成于乐”,意味着人格的最后完成、最终完善,是依靠乐、依靠艺术来实现的。
五、“君子”的现代价值在多元文化并行, 功利主义大行其道, 一些人信仰迷失、行为失范的当代, 先秦君子所追求的君子理想, 不仅为我们树立了精神信仰的坐标, 而且也给我们指点人格修养的明确途径。
现代人格修养不仅要教人道德教条, 培养道德行为礼仪, 更要确能培养出真正高尚的人格品质, 才能使伦理道德行为具有真实意义。
总体讲, 儒家君子理想对现代人格修养有如下几方面意义:(一)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孔子说: “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论语·八佾》)强调道德人格修养的优先性, 认为一个人如没有内在良好的人格品质, 外在的道德行为都是没有真实意义的。
《论语·学而篇》: “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一个学做“君子”的人, 培养人格的基础要从孝悌做起。
他要在家能做到孝敬父母长辈, 出门能友爱兄弟朋友, 谨慎于自己的言行, 诚实守信地做人为事, 把对父母兄弟的亲情之爱, 推广为对社会大众的博爱。
儒家认为这种“孝悌仁爱”意识的存在, 可以使君子形成天道刚健不息的自强精神, 不气馁, 不怠惰, 顽强拼搏, 勇往直前。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三)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先秦的君子礼仪, 要求文质合一, 恰如其分, 强调其行为的内外和谐一致,反对没有内在精神的外在虚浮礼仪。
只有恭敬有礼, 礼仪有度, 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与喜欢, 建立与人亲如兄弟样的感情。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玉藻》中概括的“九容”, 即“言行举止的九种规则”, 包括足、手、目、头、气、立、色、坐、口、声等仪容与言语要求。
总体说, 在具体仪容上要求做到“沉雅自然”、“容止可观”, 要沉稳而不浮躁, 优雅而不俗套, 自然而不雕琢。
语言方面要求, 言语要与身分场合相一致, 要“言而有信”, “言当是非”, 鄙弃巧言、谗言、谄言、淫言, 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分。
“礼仪三百, 威仪三千”, 先秦君子文化中丰富的礼仪思想可以指导现代人走向文明而富有教养的人生。
参考文献:[1]程碧英,《论语》“君子”文化新探[J].天府新论,2009,(4)[2]钱穆著.论语新解.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版.[3]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三联书店,2002.[5]高立梅.儒家君子理想对现代人格修养的意义.2008年第30期考试周刊[6]赵敏俐.先秦君子风范.东方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