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何谓现代化(Modernization)?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识,是把现代化作为一种动态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不是单一因素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多因素的综合变化。

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就是从使用人力、畜力转变为使用非生物动力,即从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机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

这意味着它是一种分工专业化、技术密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认识和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涵义。

必须联系农业现代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特征。

1.历史性。

农业现代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它是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与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逐渐萌芽。

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农业生产手段逐步向机械作业转化。

19世纪20—3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力发展,以电力和钢铁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现代化浪潮,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新兴起的科学技术革命,如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学、生物工程的蓬勃兴起,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新能源和新装备。

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又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生产力大发展时期,从而加速了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2.地域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有所不同。

尽管农业现代化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作为最主要衡量指标,但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各有特色。

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国家,随着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农业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农业现代化建设选择以石油为原料和动力的化学化和机械化;而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侧重于种子、化肥和水利。

从时间上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现代化以“石油农业”为基点,而80年代以后则更注重生物技术的应用,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继承性。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科学和技术都有其继承性,农业现代化也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和提高。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

科学劳动部分地是以前人劳动积累的利用为条件。

在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下。

农业环境和生物特性的变化往往是以数百年计。

即使如此,农业技术在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就包含着去其糟粕、展其精华的过样。

因此,一方面,农业技术或经验较长时期地保持相对稳定,在稳定中又逐步发展,这就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而经久不衰;另一方面。

它又随着生产实践的推进和需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前进。

概括而言,建设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发展农用工业,增加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使农业成为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