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毛概论文

有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毛概论文

有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毛概论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研究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二)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然而,乡镇企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以印染、制革、造纸等行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中,煤炭仍是其主要的能源消耗方式,这些生产企业直接将工业废气废水排出,不仅造成了农村空气的严重污染,未经任何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还造成了农村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也直接堆放在田间地头,使大量农田遭受严重污染。

对此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将严重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

(三)能源循环利用率低,生态破坏严重
(四)农村环保的投入力度不足
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的力度
(二)发展生态、高效的集约型农业
我国农业在过去一直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为实现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着生态、高效的方向发展。

集约型的
生产方式不是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提高农业产出,而是依靠提
高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来增加,这是农业生产
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农业集约型发展,是一条低污染、低投入、
低消耗与高效益、高质量、高产出的道路。

为此必须要改进传统的
耕作方式,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轻农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遵循生态学发
展的规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最终实现绿色生产,可持续性消费。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态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增强对环境侵权行为的认识能力,进而能够拿起法
律武器积极主动地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宣传普及活动的开展,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心。

通过积极教育与宣传引导让农
民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在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面变被动为主动。

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特定人群的教育宣传和引导,增强他们的
社会使命感和环保意识,比如农村污染大户,乡镇企业的负责人等。

在这些人群中开展环保公德教育,培养环保社会责任感,提高环保
意识,使之自觉保护身边生态环境。

(四)加快生态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环境领域的立法、执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就制定了近30部,立法速度
居各部门之首,但人们普遍感到环保官司仍然难打。

据统计,“十
一五”期间,环境信访30多万件,行政复议2612件,相比之下,
行政诉讼只有980件,刑事诉讼只有30件,而真正通过司法诉讼渠
道解决的环境纠纷不足1%。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如此之难的原因
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还存在不少“短板”。

有的环保问题无
法可依,比如我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基本空白,标准体
系也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

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标准过低、尺度过宽,比如按原有法律,对水污染企业最高只能开
出100万元的罚单,按最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最高也仅处
以违法损失30%的罚款。

此外,环保法律之间相互衔接不到位,不
能有效形成合力。

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形成覆盖
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政策法
制体系,真正把环境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
设的过程中,应确立生态文明作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

(五)大力推进农村绿色科技的研发
参考文献:
[2]田文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中国梦
一、生态文明内涵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结构及进程的拓展深化的表现。

十五大上我党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范畴并且强调这两种文明共
同发展的重要性。

文明问题需要从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的动静结合
中全面认知把握。

在我党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并强调我国在快速
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协调
发展。

而接下来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我
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综上这些
表明我党已经清楚意识到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并且正在积极采取相
应的措施,确保我国稳步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最后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中国梦。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
要战略任务。

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国梦都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内政上的重要体现。

它不仅包括
人与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保证人类有美好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
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和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不同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工
业文明发展的弊端,要积极努力地探索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优化的
举措。

目前现状是我国有13亿多人口基数和复杂庞大的经济规模,
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很难控制和避免对环境产生严重的
影响。

所以要真正实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攻坚克难,努力
找到新的科技方法,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这对于尚处于
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我们必须抓住
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应树立“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理念。

长期以来,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GDP快速增长的传统发展理念,是导致环境
危机、最终发展成不可逆的状态的重要根源。

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想要实现不间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陈旧的发展理念,代之以“生态优先、环保先行”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

在措施上应创新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其中应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体系,培养专
业的人才,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等。

建设生态文明在行动上的着力点应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充分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要广泛
开展宣传。

多形式、多渠道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
弘扬环境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企业法人的环保知识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

二是
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环境是否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同样取
决于是有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推进恢复河流湖泊的生机工程、构建
完备的森林等生态系统、努力构建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三是强化
社会监督和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公开环境质量等信息,发挥社会团
体的作用,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要通过切实可行
的形式,接受舆论监督,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
动环境公益诉讼。

四是推进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生
态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要提高科技保障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五、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重点建设的复杂系统工程,并不能一朝一夕取得好的成效。

政府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本身
职能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先进理念,建设负责任的生态
服务型政府。

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仅仅政府参与是远远
不够的,要树立全民参与的意识,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建设美好生态,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言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3]党的十八大报告
[4]生态文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5]生态文明研究与发展理论基础
[6]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