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4个生字,“愁”字只识不写。

2.理解“泊”“姑苏”,说出“对”在诗句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韵味,背诵全诗。

4.展开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夜泊图景和诗人的愁情,感受经典。

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呈现的图景。

教学难点:
在描绘景色时感受诗人的愁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秋点题。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秋天的古诗《山行》,会背诵吗?(学生齐背)作者把秋天登山的所见所感用一个字表达——“爱”,表达了诗人杜牧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秋天有关的诗。

(出示课题)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理解“泊”,画图,并组词,了解多音字(出示)。

书写泊(左窄右宽、平行等距)。

(理解字义也可以用组词的方法)。

(2)你从课题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3)题目中的“枫桥”(画)“夜”(画)“泊”(画)分别点明的地点、时间、事件。

2.了解诗人。

(1)是谁,在夜晚的枫桥边停船靠岸?(板书:张继)
(2)我要把诗人画在哪里?
(3)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张继?(PPT出示,推荐一个学生读)
三、朗读诗歌,读出韵味。

1.一读读准音:
出示古诗,自由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读清爽,字字有交代)
师评价:读得真不错,字正腔圆。

“愁”是翘舌音,“寒山寺”的“寺”是平舌音,读的一丝不苟,字字有交代!还有谁想读一读。

2. 二读有节奏:
师评价:读得有味道。

读一首古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能读出节奏,七言诗可以按照什么节奏来停顿了?
(1)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划分节奏线。

(3)要想读出诗的韵味,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好句末的平声字,平声字是一二声的,“天”“眠”“船”我们要读得长一些。

霜满天——对愁眠——到客船——
(4)师生合作朗读,体会诗的节奏感和韵味。

(生读前4个字,师读3个字;师读前4字,生读后3个字。

)(5)师生齐诵古诗
3. 三读谈感受
(1)师语:孩子们,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了哪个词?
(2)师生交流(孤独、寂寞、惆怅、凄凉、寂静……)
(3)出示: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语:孩子们,你们有的读出了忧愁,有的读出了寂寞,有人读出了凄凉,也有人读出了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你们读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你们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会有孤独的感觉吗?那为什么读《枫桥夜泊》时,感到的却是忧愁、孤独,寂静呢?
提示: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看看诗句,哪句诗直接告诉你张继很“愁”?愁的睡不着?(愁眠)给“愁眠”找个近义词(难眠、不眠、失眠)
师:因为“愁眠”,张继看到了哪些景物?
四、赏夜泊图,体会愁情。

1.圈景,画景。

(1)请你默读古诗,圈出诗中所写的景物。

出示老师找出的一组景物:月落乌啼霜满天
了解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对比学过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质疑,霜不是落在地上或者叶子上吗?这里怎么会弥漫在整个夜空。

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很孤独。

生2: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

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3: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4: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
(2)学生找出古诗中其它景物,师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绘画。

(3)诗中的景物,有的是诗人所见,有的是诗人所闻,有的是诗人所感。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

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对①对待;对付。

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

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

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

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

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板书:愁)
2.说景,悟情。

(1)我们画了一幅简单的《枫桥夜泊图》,你能不能结合老师的绘画和自己的理解把这幅图意描绘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月亮,乌鸦,空气中。

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这个充满寒意的半夜,。

从天上到地上,从江边到江面,从远远地姑苏城外到身处的客船之上,都是愁啊。

诗人,被愁深深的包裹着,被思乡之情所牵绊着。

这确实是一首写愁的千古名诗。

3.说愁,读愁。

(1)你有愁吗?说说你的愁。

(2)师语:孩子们,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写
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

出示有关明月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齐读李白的诗。

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齐读杜甫的诗。

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齐读张九龄的诗。

也是因为愁眠,诗人孟浩然吟诵道——,
还是因为愁眠,王安石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齐读。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乡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寄托给了谁?
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
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
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钟声
因为钟声可以“清烦恼,长智慧”。

(3)出示《枫桥夜泊》,再次齐读,配乐朗读。

(4)师描述诗的意境: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晚。

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他的心里轻轻地念道,音乐响起,起立,朗读。

五、走进文本,巩固练习。

1.辨音辨字露一手。

夜泊( pō bó)寒山寺(sì shì)
姑苏(sū shū ) 江枫(渔鱼)火
2.快速说出字义。

夜泊对愁眠到客船
3.走进文本,想一想再作答。

《山行》的作者是,最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美景及原因的诗句是“,”。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诗中的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