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目:循环水、低温水沉淀实验
二、目的:通过选用不同的絮凝剂,对循环水、低温水中的悬浮物进
行絮凝沉淀,比较沉淀效果,为我公司循环水、低温水的水质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原理:絮凝剂中的胶质体与水中悬浮物结合形成体积较大的絮状
沉淀物。
四、实验人员:李欢、郭鹏、蔡丁丁、郭俊斌
五、实验材料:洗煤用复合絮凝剂、化产生化用复合絮凝剂、汾阳提
供复合絮凝剂、我公司现循环水、低温水。
六、实验过程:实验按照实验方案分三批进行。
每批分别采用一种絮
凝剂,分别对循环水、低温水做五个样,循环水、低温水实验同时进行。
每做一遍用时一天。
七、实验步骤
1)标注:分别将烧杯、量筒、称量瓶进行标注,以便实验时对号入座。
2)取样:在做实验前,分别取循环水、低温水足量。
3)分样:分别将循环水、低温水分为500ml的小样各15份。
4)加药:将15份小样分为5组,第一组为不加药样,第二组为加絮凝剂样(洗煤絮凝剂为2g,另外两种絮凝剂为2ml,以下类同)。
第三组为3g(3ml), 第四组为3.5g(3.5ml), 第五组为4g(4ml).
5)搅拌:将加药后的样品用搅拌器搅拌2分钟。
6)静置:搅拌后的样品(每组三个)分别静置1小时、2小时、3
小时。
7)取上清液:静置时间结束后,分别取上清液50ml。
8)过滤:将上清液过滤,由于过滤较慢,采用抽滤。
9)滤纸的烘干与称量:在做以上步骤过程中,将所需30份滤纸分别装入30个称量瓶中,放入105℃的烘箱中烘两小时。
两小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恒重至常温时,称量每份称量瓶及滤纸的重量,并做原始记录。
10)抽滤后滤纸的烘干与称量:将过滤后的滤纸放入对应称量瓶中,按照步骤9进行烘干、恒重、称量、记录。
11)悬浮物计算:
悬浮物(mg/l)=(抽滤后的重量-抽滤前的重量)÷50×106。
12)拍照对比:将实验沉淀效果进行拍照对比,作为实验资料留存。
八、实验数据:见附表
九、数据分析:
1)第一批试验用洗煤用絮凝剂。
通过两天的化验,化验数据很不理想,
加药或沉淀后的悬浮物含量不成线性下降,反而有的数据比不加药的悬浮物含量都高。
通过观察分析,由于这种絮凝剂在加入后,使溶液分为三层,上层为粘稠状物质(胶体物质),中间一层为清液,下面一层为絮状沉淀。
由于在取上部50ml清液的时候,粘稠状物质不能去除,会被取入清液,经过滤后留到滤纸上,烘干后一定质量物质进入悬浮物质量,导致数据的不稳定,最后导致第一批试验失败。
失败原因:洗煤用的絮凝剂主要对像煤泥水中含的颗粒较大悬浮物的
絮凝效果较好,对循环水、低温水中所含细小悬浮物的絮凝效果差,会产生粘稠状物质。
我们开始以为是絮凝剂量大了,结果通过减少絮凝剂加入量。
同样会在清液上面一层胶体物质。
最后决定中断第一批次的试验,转入第二批次试验。
2)第二批次试验进行了6天,即做了6次的试验。
(6月18、19、21、
24、25、26号数据)由于化产用絮凝剂为液体,所以将方案中絮凝剂
的加入量有克改为相应的毫升。
从数据看,有很多数据为失败数据,但从整体趋势看大多为下降趋势。
造成数据失败的原因为操作误差。
由于干燥后的滤纸在称量过程中的顺序与前后时间差,吸收空气中水分差别造成数据的反复。
3)第三批次实验进行了5天。
7月13、15、16号为用汾阳絮凝剂对低温水、循环水做的实验,7月17、20号为用化产絮凝剂和汾阳絮凝剂对循环水做的对比实验。
从整体趋势看数据呈下降趋势,但操作误差还是较大。
从对比实验的两组数据看,汾阳絮凝剂的絮凝效果较化产絮凝剂要好。
十、观察分析:通过对添加不同絮凝剂的清液分3组(沉淀1小时、2小
时、3小时)对比观察,化产絮凝剂沉降差别较明显。
并且加药量越大、静置时间越长,清液越清。
在制冷水加药沉淀后,烧杯底部有一层白色盐类物质,可用稀盐酸清洗掉。
而汾阳絮凝剂在添加3ml,3.5ml,4ml后沉降一小时基本清液基本澄清,变化不明显。
在制冷水烧杯底部也出现一层盐类物质,可用稀盐酸清洗。
详见照片。
十一、结论:①洗煤絮凝剂不适合用于去除循环水、低温水中的悬浮物。
②使用相同剂量的化产絮凝剂和汾阳絮凝剂,汾阳絮凝剂
的絮凝效果好,静置时间短。
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
200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