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_治安管理处罚法
毒品的危害
毒品作用于人体,使其体能产生改变,形成在药物 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 生紊乱,出现戒断反应,使人感到痛苦万分。许多吸毒者 在没有经济来源购毒、吸毒的情况下,或死于严重的身体 戒断反应引起的各种病发症,或由于痛苦难忍而自杀身亡。 所以这种戒断反应的痛苦,反过来又促使吸毒者为避免这 种痛苦而千方百计地维持吸毒状态。也有很多人忍受不了 这种强烈的痛苦而不断加大剂量,使吸毒者终日离不开毒 品。 吸毒不仅对人体与身心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还带给 社会与家庭不少的伤痛。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 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 破人亡的困难境地!并且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性, 还扰乱社会治安,带给人们巨大的威胁,毒品活动造成环 境恶化,并逐年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二)妨害公共安全
1.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管制器 具
行为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携带枪支或 者弩、匕首等管制器具。 处罚:一是除5日以下拘留,并处以 500元以下罚款;二是情节较轻的,处警告 或者200元以下罚款。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 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的,处5日以上10日 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除枪支外,还有哪些管制器具?
2.盗窃、损毁路面井盖、照明等公共设施
对此类行为的处罚: 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 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罚款, 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案例链接:
据《绍兴日报》报道,2010年9月中旬到11月初,绍 兴市区道路上的窨井盖接连被盗,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 被偷的窨井盖竟达上百个 。这些窨井盖基本上处于市区 主要道路的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接连发生的盗窃案不仅 给相关单位带来经济损失,更给市民的出行和人身安全带 来隐患。侦防大队民警不分昼夜展开侦查工作 ,最终借 助监控录像,破获了这起连续盗窃案件,逮捕了3名涉案 人。 涉案的李继朗、李济中兄弟交代了从9月至11月,两 人驾驶残疾车盗窃主城区及周边地区100余个窨井盖,并 将偷来的窨井盖卖给了刘某的犯罪事实。当民警问他们为 什么偷窨井盖时,李说是为了钱。 窨井盖频繁被偷,背后是利益驱动。一套生铁铸造的 窨井设备包括窨井盖和井圈,若重量在150斤左右,一套 的费用大概要2000元。而小偷给废品回收站却卖100多元, 就为了这点钱,小偷从来没有放弃过窨井盖。
毒品的分类
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将毒品分为六大类: • 1.吗啡型药物,包括鸦片、吗啡、可卡因、 海洛因和罂粟植物等最危险的毒品; • 2.可卡因和可卡叶; • 3.大麻; • 4.安非他明等人工合成兴奋剂; • 5.安眠镇静剂,包括巴比妥药物和安眠酮; • 6.精神药物,即安定类药物。
你认识它吗???
第一节
治安管理与《治安管理处罚法》
学习提示
问题一:什么是治安管理?
治安管理,也叫治安行政管理,是指 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 生活正常进行而依法从事的行政管理行为, 是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二:什么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违反治安管
理法律法规,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 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 管理,具有社会 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
远离毒品 关爱未来
目前,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 难。据联合国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毒品交易额 达5000亿美元以上,毒品蔓延的范围已扩展到五大 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全世界吸食各种毒 品的人数已高达2亿多,其中17~35周岁的青壮年 占78%。
毒品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所以“远离 毒品,关爱未来”,对每一个人而言,决不 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无论是出于主观还 是客观,有些路,永远不能走;有的错,永 远都不能犯!
第四节、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
(一)以事实为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必须立足于事实,根据行 为情节的轻重给以相应的处罚。
小贴士:毒品
毒品,其实毒品并非是“毒性药品” 的简称。它是指出于非医疗目的而反复连 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即成瘾性)的药 品。 这类物质在严格管理条件下合理使用 具有临床治疗价值,也就是说,在正常使 用下,它并非毒品,而是药品。不过,如 果为非正常需要而强迫性觅求,从而这类 物质失去了药品的本性,这时的药品就成 为了毒品。
(一)警告: 警告只是一种精神罚,属于轻微的治安 管理处罚。
(二)罚款: 罚款就是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员处 以一定金钱义务的处罚。500元以下的罚款, 可以由公安派出所自行决定,无须上级批 准。
(三)行政拘留: 行政拘留作为最严厉的治安处罚,是指 在短期内剥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人身自 由的治安处罚。 拘留处罚职能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
(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剥夺其已经取得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发 放的从事某项与治安管理有关的行政许可 事项的许可证,使其丧失继续从事许可。
(五)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这是只适用于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两种 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节、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表现 形式和处罚标准
(一)扰乱公共秩序
1.扰乱机关单位、公共场所、公共交通等秩序 的行为及处罚 这些行为包括:扰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 位秩序,致使生产、营业、医疗等工作不能正常 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扰乱车站、码头、 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秩序的;扰乱交通工具上 的秩序等等。 一是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二是对情节 较重的,处5日至10日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 罚款;三是对聚众实施上述行为的首要分子处10 日至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
案例
2006年3月11日,50岁的重庆球 迷陈文武大概没有想到,自己只不过 跑进球场庆祝球队比赛胜利,却因此 而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一个“创造纪 录”的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 管理处罚法》颁布施行后,他成为第 一个因此受到法律处罚的球迷,而且 其被拘留10天、罚款500元并被 禁止在一年内进入体育场观看同类比 赛的处罚措施均为法律上限的严厉处 罚。
常见的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的行为有 哪些?
1.盗窃行为 2.哄抢公私财物 3.抢夺公私财物 4.敲诈勒索行为
注意:
以上这些行为必须是情节较轻或特殊的 前提下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情节 构成犯罪的,必须由《刑法》处罚!!!
(五)制造噪声、饲养动物干扰他 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及处罚
制造噪声或饲养动物而干扰、影响他 人正常生活的行为,违反了关于社会生活 噪声污染防治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给他人 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对此类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规 定处以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以200元 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资料:《治安管理处罚法》于2006年3月起施行
从2006年3月1日起,宠物扰民、在集贸市场强买强卖、 强行乞讨、发黄色短信干扰他人生活等行为均将被视为违 法行为,公安机关将按照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论处。
新法相较于原来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改进: 执法手段更加细化 处罚范围更加具体 新增部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7、“黑客”逮着就罚
新增加的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8、禁止偷窥偷拍他人隐私
9、多次发黄段子干扰他人正常 生活的可被拘留
10、打击足球流氓
11、赌博将受罚
目录
第一节、治安管理与《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节、治安处罚的种类 第三节、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处 罚标准 第四节、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
(七)涉毒行为及处罚
1.什么是毒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 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 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 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 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涉毒行为有哪些? 制造、运输、贩卖毒品;吸食、注射 毒品;教唆、引诱、欺骗他人吸毒;非法 持有或向他人提供毒品等等。
醉酒的丑态
工人郑某于某日晚醉酒 回家。途经街心公园,为 了抄近路,横穿公园草坪, 由于步履不稳,在跨越草 坪护栏时摔到,并将随身 携带的盛满油漆的玻璃瓶 打碎,致使3平方米草坪被 践踏、污损。后被值勤的 民警发现,将其带到派出 所。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 理的规定,对郑某处以罚 款,并责令其修复被损坏 的草坪。
新增加的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1、出手就要罚
2、放任宠物吓人将被罚款
3、制造噪音扰人生活将受罚
4、偷开他人机动车将受罚
新增加的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5、开“黑网吧”至少拘10天
6、公共场所拉客召嫖将拘留或罚
款,用网络传递淫秽信息将受罚
(三)侵犯他人人身权利
故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但尚不够刑事 处罚,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 1.摧残不满16 周岁的未成年人或残疾人 2.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注意:公民对正在实施违法犯罪或违法 犯罪后被及时发现的,通缉在案的,越狱 逃跑的,正在被追捕的人有权立即扭送到 公安机关。
3.非法侵入他人住宅 注意:“赖着不走”和“不速之客”一 样,都是非法侵入;公安、司法机关入宅, 必须出示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开具的搜查证。
(六)醉酒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醉酒人违反治
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醉酒是指无节制饮酒导致酒精中毒性的 精神障碍,分为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 因此,醉酒人违反治安管理也分为两种 情况。生理性醉酒必须对酒后违反治安管 理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而病理性醉酒状 态下,醉酒人由于丧失对周围以及自己行 为的辨认和控制的能力,不应当处以治安 管理处罚。
这一类人身权利受侵犯的事件 是否也曾发生在你身上或身边,给 你和你的家人、朋友的生活带来种 种痛苦和压抑?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通 过哪些途径来保护自己和我们身边 的每一个人?
(四)侵犯公民财产权利
这类行为是指行为人侵犯了所有人依 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 处分权利的行为。 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非法占有公私 财物为目的,另一种则是故意毁坏、破坏 公私财物价值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