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但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各民族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文化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你知道吗,西方武器、炸药来源于中国火药。
日韩和服、韩服来源于中华汉服。
日韩书法源于中国书法。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
日本文字起源于中国唐朝。
日本韩国推崇的儒家文化是源于中国,均由中国国学经典四书五经所原创。
就在此刻,我们的文化并没有真正被自己重视起来,我们的端午节被抢注,我们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被随意改编并被用来竞争我们自己,我们的古代历史被改编成各种游戏来抢占我们自身的潜在市场……另外,价值紊乱、诚信缺失、心态冷漠、人伦失范等等问题,是传统文化断裂,社会转型急剧所造成的中国特有问题。
精神总不如物质来的实在,但是一个民族一旦失掉了他的文化根源,那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个没有精神归依的民族,他永远是个低能儿,永远被其他的民族所唾弃。
可见,全面复兴中华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些值得提倡的做法;
1.儒学的复兴。
21世纪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纪。
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复兴,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儒学复兴”运动。
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在中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始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中,还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部决定,将中国对外的汉语教学中心,一律改成“孔子学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二百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各地,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孔子的三千弟子齐声朗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将儒学热推向了高潮。
2.中国的道统思想观是中国文化的正脉和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正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尧、舜、禹、汤、周、孔是中国道统思想的真正代表者。
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被称之为“神州”,依据老子对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分期的揭示,神州期就是道治、德治社会和仁治社会的时代。
古代中国的神州时期,在道德治世开极和仁德治世开极时期,各诞生了一位大智慧的圣人级人物,这就是伏羲和黄帝。
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大道无为化生的必然结果。
3.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
我认为当代的革命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斗争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
进一步建设和弘扬革命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4.“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是伟大汉服复兴运动的主导理念,这是有深刻内涵的。
自三代至明朝的几千年中,中国一直是衣冠礼仪之国,一直在与世界同步,许多时候甚至超胜于世界。
这得益于拥有发达文明的华夏民族的先进思维方式和精神理念,而衣冠礼仪则是中国精神理念之外在表现。
自三代至明朝,中国人从来不吹嘘自己,而惟以衣冠礼义自豪。
礼仪、道义、衣冠,三者共同构建古代中国的人文社会。
而“衣,身之章也”则表明衣冠的意义并不仅是御寒,还能表现个人的精神境界。
衣冠,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5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文化软实力。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和开路先锋,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一手抓繁荣文化事业,一手抓发展文化产业。
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与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要积极构建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平台,即将到来的大唐开国1400周年庆典活动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百年一遇的绝佳机会。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可算唐诗。
在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科学技术领域,宗教往来方面成就辉煌,大唐开国1400周年即将来临,中国政府理所当然要利用这个百年不遇的机会,搭建全面复兴民族文化的国际舞台,展示灿烂的唐朝文化,表现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平等交流的智慧,提升支撑民族复兴的综合国力。
考虑到唐朝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建议中国政府高规格超常规地举办唐朝开国1400周年纪念活动,大唐开国1400周年纪念活动为全体华人提供了一个固本培元弘扬民族文化的机会,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上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文化活动平台,像重视奥运会世博会那样把大唐开国1400周年纪念活动打造成全面复兴民族文化的国际平台。
国际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与唐朝中国交流频繁的日本韩国印度以及中亚各国充分参与,充分利用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唐人街展开纪念活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唐朝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互相学习,彼此影响,大唐盛世既是其它国家效仿的对象,也是博采众长虚心向各国学习的结果。
国内全国政协和文化部牵头组织,全国各地积极而有序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