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化选讲考试

中华文化选讲考试

孔子:姓名:孔丘,字仲尼,朝代:春秋(末期)生卒年:前551—前479出生地:鲁国陬邑昌平乡山东曲阜),主要著作:《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之一,世界历史上一位超级思想巨人论语》享名“中国人的《圣经》”四书”之由来:《论语》作者: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临终嘱托”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并加详注,历代朝廷官书,科举考试之标准,(北宋)赵普:“半部《论语》定天下”孔子生平事迹扫描]:孔子的社会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发展转型之特定阶段诸子百家:班固《汉书·艺文志》列9家:儒、道、阴阳、法、墨、名、农、纵横、杂(小说家被排除)儒家学派得名缘由:与孔子之“儒士”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孔子儒家思想核心观念一、礼:指周礼,即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礼的两大原则:“尊尊”与“亲亲”二、仁1、“仁者,爱人”,人类之爱2、“克己复礼为仁”:人的道德自觉(自律)3、礼与仁相结合:仁是礼化的仁,礼是仁化的礼三、中庸:中”有中正、中和之意;“庸”即用,是常,中庸即把中和与中正当作常道加以运用:、从“中”或“中正”而言中庸要求处理事情须把握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而又无不及的中正处从“和”或“中和”而言中庸要求将两种以上正确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案等,加以妥善调和,使之相互融通、补充、制约,达到亦此亦彼的中和状态。

中庸”绝非折衷主义四、君子:以仁义礼乐化成的高标准人物便君子文化与品质均衡发展:“文质彬彬”,必备的技能基本:“六艺”,必备的基础知识:“六书”3.其他重要道德培养要求:利欲观、忠与恕、智与勇、温、良、恭、俭、让、宽、信、敏、惠、周而不比等。

孔子的思想成就与历史影响一、拯救中国上古文化传统:最大历史功绩为整理保存上古六大典籍:《书》《礼》《诗》《乐》《易》《春秋》。

《易经》《礼记》《尚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形而上”与“形而下”,描述抽象与具象两种范畴的哲学概念。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指形体、形迹等可见之象“形而上者”指没有形体、形迹的抽象存在,即道。

“形而下者”指有形体、形迹的存在,即器。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阴阳”“五行”:“阴阳”是描述事物对立统一属性的哲学范畴,阴阳观念来自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初义表示阳光的向背,后引申为气候之寒暖、方位之上下、状态之动静、性质之刚柔等两两对立的范畴,阴阳概念指代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易经·系辞传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五行”:表述宇宙和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初义指5种具体物质:水、火、木、金、土类似古希腊“四元素说”水、火、土、气)《尚书》:“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代表五种基本物质,“行”是运行.五行间相生相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4、八卦表示对日影从八个方向进行测量的记录演化成为一套富有象征含义的符号,表示宇宙、社会与人生中各种事象运行状况的哲学概念八卦最早载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即宇宙之原始,两仪指天地,亦可称阴阳,四象即四季天象:长日照的夏季叫太阳,短日照的冬季称太阴,春为少阳,秋为少阴。

5、“饮食男女”《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指食欲,男女指情欲,人类两种最基本欲求,宋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饮食指食欲,男女指情欲,人类两种最基本欲求宋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大同”与“小康”“自强不息“阴阳”“4、八卦5、“饮食男女”宋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6、“大同”与“小康”大同是儒家提出的最高范畴的社会理想。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康”:儒家描述的另一种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时的社会可称小康,虽不及大同,但亦属一种较好的社会风貌。

二、伟大教育家“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我、子贡、子有、子路、子游、子夏最得意弟子:颜回,最富有弟子:子贡,最具军事才干弟子:冉有,最具政治才干弟子:子路1春秋末期大规模私人讲学之先驱:私学的勃兴打破了学在官府、上层贵族把持学术的状况,促进了学术的下移和文化的传播。

“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72人”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文、行、忠、信知识技能与道德修养),“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

”“自行束佾以上,吾未尝无诲矣。

”2教育平等、普及教育的先驱者:教育面前人人都权利,不涉及个人的贫富、阶层、地位、身份等各种差别。

只要送我一点礼物,哪怕很微薄,自己也从来没有不给予送礼者教诲的。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而进行有差别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得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发展。

子路、冉有“闻斯行诸”同一疑惑的不同解答3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时,不到学生搞明白而不得时,就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明白但又说出来时,就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能由此推知相同范畴的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急于往下继续深入地教他了。

学、问、思:“为学”之三驾马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知行结合,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举一隅”而能“以三隅反”言传与身教并重终身学习思想,好学精神,兴趣学习法:敬业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终身学习之楷模:“子入太庙,每事问。

”“反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三、世界伟人:孔子、耶酥、释迦牟尼并称“世界三圣”。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第五位)中华民族之骄傲世界之骄傲四、遭遇历史长期误解者1、儒家非儒教,乃私学,不是主流文化;是学术,而非宗教;2、儒教则属宗教,乃官学;既是国家宗教,亦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儒教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1、原始儒教夏商周时期,敬祖事天2、国家宗教:汉武帝以后,敬祖事天尊孔孔子由学者、思想家而教主化、神圣化(身后的孔子被推上神坛)任何思想学说,一旦被权力捆绑,为统治者所利用,就很可能失去原有的生命力与真理性。

孔子及其学说即遭受如此命运。

二、孟子:姓名:姓孟,名轲,字子舆。

朝代:战国中期。

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年;出生地:邹国(山东邹县)主要著作:《孟子》。

儒家“亚圣”;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孔子之后儒学又一位奠基者,《孟子》乃“儒家四大经典”之一孟子成才之路1、孟母三迁2、杀猪不欺子3、断织劝学孟子的主要思想一、“仁政”思想:孔子常讲仁而少讲义,孟子仁义并重,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

以“仁政”得民心。

“春秋无义战”,孟子民本主义思想之深远影响“仁政爱民”、“民贵君轻”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政”治天下的理论基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当下“执政为民”的施政方针二、“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之所以重要,乃因社稷存亡、君主立废皆在民心之向背。

“民贵”并非说民比君更尊贵,而是意识到民众地位之重要性而给予民众的社会作用以最大限度的肯定。

三、“性善说”:人之本性是向善的,人性中本来存在着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仁义礼智,此乃人与禽兽根本区别;“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好人、坏人之别,乃因后天的教育和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性私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告子曰:食、色,性也。

”道德修养重要性及其途径: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浩然正气”义与利相结合的义利观何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何谓“浩然正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取之也。

”浩然正气: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君子挺立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此三气构成浩然正气,彰显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孟子推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恪守与践行者: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四、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核心内容为“仁义”,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政治理想“学以致道”),重视人才培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言近指远,守约施博”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伯阳,陈国或楚国人,朝代:春秋,生卒年: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出生地:苦县厉乡(今河南鹿邑)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世界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之一,开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创立与孔子儒家学说抗衡的道家学说,对两千年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道德经》又名《老子》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开宗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根本经典首先提出“道”这一哲学概念,“道”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作为最早流传国外的中国典籍之一,《道德经》享有世界声誉,《道德经》(袖珍式)“百科全书”全球化“老子热”注释家三千,出版量仅次《圣经》“象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最直接地从《老子〉中获取了思想源泉。

”(海德格尔)函谷关著书:尹喜之劝《道德经》主要思想一、关于“道”“道”原意指供人们行走交通的路径,引申为道理、道义老子之“道”:宇宙本原;自然规律,庄子新解:宇宙人生真谛,道德修养最高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