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想尚处于儿童阶段,大脑处于发育状态,他们的认识思维倾向于表象认识,属于感性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对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学习能够接受。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感性化,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情境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下面我简单谈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情,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创设一定的场景或氛围或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情境教学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情境教育就是以情动情,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所以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无激情、无真情地讲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会是这个结果。
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
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
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
三、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朗读中感受教材情境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课文的丰富情感通过朗朗读书声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感受,使他们体验到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思想。
朗读把无声的文字符号转为有声的语言,融入了情感,把教材中的语言、人物、事件等展现出来,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阐述的情境中。
朗读过程中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达到了学习四位一体的效果,多种感官认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这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二)课文源于生活,情境再现生活
一切的艺术源于生活,我们教材中的美文也是从生活中来。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创设情境,必须要回到生活中。
生活交给我们无穷的智慧,生活是最伟大的老师。
小学生们因为缺乏生活常识,所以对课文的理解必然欠缺,甚至有些错误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了。
认识清楚自己的位置后,找对定位很重要。
情境的创设,必须是以学生能理解的能力之内,必须是以学生能参与的能力之内而创设的。
举例: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一定要先解释课文的背景、作者的年代以及外国人节日习惯,只有学生理解了背景资料和习惯之后,才能很快地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当教师讲到小女孩第一次看到东西时,扮演大火炉的学生就应该出来,由小女孩扮演渴望温暖的一
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演,让其他的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的寒冷和需要温暖的迫切愿望。
通过这些很具体的情境再现,让所有的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以及她的愿望的强烈与美好。
(三)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与文学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运用音乐让学生置身特定的情境,感受文章的内涵,体会人物形象,是情境教学的又一方式。
如教《桂林山水》,让学生轻轻哼唱他们熟悉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使学生仿佛愉快地泛舟在清澈的漓江上;教《月光曲》,让学生体会“盲姑娘从贝多芬的琴声中仿佛看到月亮从水天相接的海面上升起来”一段,配上一段钢琴曲来朗诵,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更突破了对这个重点段的理解。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渲染了气氛,丰富了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通过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4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
情;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如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五)语言描述情境
这是情境创设中最基本的途径。
语言描述与以上几种直观的手段相结合,便于将学生带人情境。
凭借语言本身的生动、优美、有趣、动情来描述形象和意境,使学生境中见形——形中悟美——美中激情——情动辞发。
如教《荷花》,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画,一边听柔和的轻音乐进行想象,老师有感情地轻声描述:“瞧,荷花翩翩起舞了……”(课文语段)音乐播放一分钟后,问学生:“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会有所感悟地告诉你:我仿佛觉得自己就站在满池荷花前;我仿佛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我仿佛听到了叮咚叮咚的河水声;我仿佛看到了荷花在舞蹈……教师语言的描述,直观手段的运用,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的协调作用,把学生带人花香叶翠的有声有色的世界。
四、结束语
总之,离开了情境教学,就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会变得枯燥无味。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教师要不断探索,优化情境教
学方法。
教师只有高度重视、选择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玉莲.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2007(02)
[2]李翠芳.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四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3]魏诗芳.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
[4]史秀玲.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
[5]王小娟.浅谈小学语文情境式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