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论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论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对比初探[摘要] 2009年9月,甘肃省正式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更对新教材全新的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对比和思考。

[关键词] 人教版自然地理教材对比
一、新旧教材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的变化
1.新旧教材内容结构对比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必修一更注重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注重地理知识在社会中的实用价值,而对学科的系统性则考虑的较少,故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有了不少的增减,现将新旧教材自然地理部分内容变化如下:
第一章:删除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月相及其变化规律,新增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删除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全球热量平衡、大气环境保护,新增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删除海水的盐度和温度、洋流的分类及形成、地壳物质组成与循环、地浅表东与地表形态、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增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删除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的内容,改为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新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新旧教材课文内容呈现方式对比
教材的主题是课文,它以文字叙述形式储存和传递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

旧教材内容多偏重于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面
面俱到,就难免“繁、难、偏、旧”;其中有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晦涩难以理解,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新教材依然以地理学中的主干知识为主,重要原理规律几乎全部保留,包括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规律,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规律,相比而言,新教材增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河流地貌的发育等内容,使得知识更加完整。

新教材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对于需用的相关学科知识,新教材只是拿来结论,如地转偏向力,只讲现象,不讲成因;对于与其他学科重叠部分,新教材便毫不吝惜的删掉,如生物部分;新教材还保留和发扬了现行教材中所有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如地球的运动、洋流、大气环流等;并加强了对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如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就分别从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这样,教材负担便大大减轻,并有余力去强化那些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规律,从而突出地理性。

新教材更加注重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在学习自然环境时强调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的减少,地貌形态等等都以一个完整的章节呈现出来,相比旧教材中的意义就更加醒目。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对比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改变过于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承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专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
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采取以活动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把地理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鲜明的体现出几个特点:
1.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

如课标中对必修一的要求“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这些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的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课标”中对地理技能素养的培养同样有明确要求,如“运用教具或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等。

2.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学会利用信息的技能
相比而言,新教材大大缩减了文字内容而充分发挥了图像系统的作用,增大图幅量,减少图载信息。

最值得注意的是地图由专业地图向教学地图转变。

传统上用一幅图表示的内容,现在可能用一系列图表示,使每幅图反映的问题简明、直观,以充分体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地图既能更形象、直观的反映问题,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如在“流水地貌的发育”一节中,加入了“河谷的演变”、“河流堆积地貌示意”等图,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又能从视觉上让学生加深认识,并有利于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3.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推理、分析问题的思维及探究能力
在新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活动、问题研究,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中,提供了案例“咸海的忧虑”让学生阅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案例入手,真正认识和体会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又在后面加入了活动:新疆的坎儿井工程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同样生活在西北干旱区的我们,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的问题,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真正走入生活。

新教材在每个单元末设计了一个问题探究,要求学生通过搜集和查询资料--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整理、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地理真正成为对生活和学习有用的地理。

三、在教学方法方面对比
1.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的目标中,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大胆创新和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习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推进教学改革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系统地阐述了地理新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了地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提出了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课程标准,首先要把握地理课程的整体结构,纵览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在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选定的教材为蓝本,且不限于课本,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程强调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开辟多种途径,尤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也具有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互联网支持和远程教育实现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可能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日益被众认同和接受。

(2)合作学习模式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改变以往“单向、低效”的教学现状,建立“立体化”的学习网络(既有师生间的纵向交互的信息传输,又有生生间的横向信息的交流),共同推进教学过程。

如针对每一单元的问题探究,我们就采用了合
作学习的模式,学生以小组形式相互合作、团结互助,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8.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