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大全

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大全

1.严禁机械撞击桩头
2.桩体达到3-7d方可开槽
3.用钢钎人工剔桩头,不得用重锤或重物横向击打桩体
4.拔管速度以试验的数据为依据,速度要均匀,管内壁需光滑,接头平顺
3.桥头、
涵背过
渡段不
均匀沉

1.场地狭窄,大型压路机械操作不方便,造成碾压死角;
2.人工辅助夯实操作不认真;
3.填料不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距 2~2.5m。
2.钢筋笼过长时应大吨位整体吊装。
3.设置足够的环状混凝土或砂浆垫块控制保护层厚。
6.混凝土灌注中非通长的钢筋笼上浮
1.钢筋笼底标高以下混凝土灌注速度过快、导管提升不及时、流砂涌入。
1.浇灌混凝土导管不能埋得太深,使混凝土表面
硬壳薄些,钢筋笼容易插入。
2.将 2~4 根竖筋加长至桩底。
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 测量工程
质量通病
原因分析
防治措施
仪器不检查
措施落实不到位
每次施测前,测量者应对所用仪器进行检测,如果仪器不合格应进行校正;校正合格后方可使用。
记录不清楚
措施落实不到位
1)测量员每次记好数字要复诵校对;
2)当场填写清楚,不要先草记、再誊清;
3)改正错字时,在错字上画横线,正确数字记在上方,切勿涂改。
3.保持合适的泥浆密度,防止流砂涌入托起钢
筋笼。
7.桩身混凝土蜂窝、孔洞、缩颈、夹泥、断

1.混凝土配合比或灌注工艺有误
1.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
2.连续灌注,每次灌注量不宜太小,成桩时间不
能太长。
3.导管埋入混凝土不得小于1m,导管不准漏水,导管第一节底管长度应≥4m。
4.钢筋笼主筋接头焊平,导管法兰连接处罩以圆
4.模板拼缝处不够严密,混凝土浇筑时模板缝处砂浆流走;
5.混凝土振捣不够,混凝土中空气未排除干净
1.模板表面认真清理,不得沾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全部使用钢模板;
3.混凝土脱模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4.振捣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振捣手在振捣时掌握好止振的标准:混凝土表面不再有气泡冒出。
1.利用取土场、路基上拉土后晾晒,降低含水量;
2.雨季时取土场周围做好排水设施,防止积水;
3.加强含水量的检测。
5.勾缝
砂浆
存在
空鼓、
脱落
现象。
1.勾缝砂浆质量不合要求;水泥用量过多或过少;
2.砌体灰缝过宽造成勾缝面积大,收缩严重;
3.勾缝时间落后于砌筑完成时间过多,缝内污染末消除;
4.勾缝后未及时养护。
2.石料要根据所需石料的规格数量材质要求、价格、运距等条件,对地方石场进行考察,选定购买地点,购销合同中一定要列明质量标准,以便验收。
2.强度未
达到设
计要求
1.水泥过期受潮、砂子含污量过大。
2.拌合料计量不准确,拌合不均匀,水胶比控制不好。
1.水泥必需有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并应妥善保管,不使其受潮。
2.砂子含泥量不得超过 5%。
1.严格控制勾缝砂浆质量;
2.砌体灰缝宽控制在规范容许范围内,灰缝预留深度 20-30mm;
3.砌筑完成后马上进行勾缝,停留时间过久时在勾缝前要进行表面清理或凿缝;
4.勾缝后及时养护
6、砌石方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表
通病现象
原 因 分 析
预 防 措 施
1.石料的
质量、
规格不
符合设
计要求
和施规
2)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其水准测量成果应满足容许误差标准:
[fh]≤±12 (mm)或[fh]≤±3 (mm)
式中L水准路线总长(km),适用于L<100 km的水准测量:
n一测站总数,适用于每km测站数n>l 5站时。
3)采用闭合水准线路测量,其闭合差(fh测=h往-h返)在容许误差范围内时,应进行平差。平差的方法:应按测站数或水准路线比例进行比例分配(Ci=ni/∑nfh测或Ci=Li/∑Lfh测),求得各段平均差后的改正高程。
3)读数时,观测者如发现尺未立正,要命令扶尺人改正后方可读数。
起点、终点不用同一根尺
措施落实不到位
水准测量的起点、终点,必须用同一根尺,以消除两尺“零点”不一的影响。
水准测量成果不符合标准规定
不认真学习规范
1)一般建筑工程中水准测量成果应满足容许误差标准:
[fh]≤±20 (mm)或[fh]≤±4 (mm)
锥形铁皮罩,防止提管时挂住钢筋笼。
4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表
通病现象
原 因 分 析
预 防 措 施
1.混凝土
表面缺浆、粗糙、凸
凹不平。
1.模板表面在混凝土浇筑前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
2.未全部使用钢模板,夹杂其他类型模板;
3.模板表面脱模剂涂刷不均匀造成混凝土拆模时发生粘模;
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两米以上应使用串筒或滑槽;
3.混凝土分层厚度严格控制在 30 厘米之内;振捣时振捣器移动半径不大于规定范围;振捣手进行搭接式分段,避免漏振;
4.仔细检查模板,并在混凝土浇筑时加强现场检查。
3 混凝土结构直边处、棱角处局部掉落,有缺陷
1 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边角处水分散失严重,造成局部强度低,在拆模时造成前述现象;
5)引桩和水准点标桩应校核,以防沉降或位移。
2 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表
通病现象
原因分析
预 防 措 施
1.桥梁墩台顶面
流水坡
不平
1.测量工作不细,标高标志不晰。
2.混凝土灌注顶面时,未认真检查灌注标高位置。
1.灌筑混凝土前测量技术人员应认真向工班交清灌筑位置、模板上的钉线位置和排水坡的要求。
1.划分压路机械与人工夯实的搭接区域,明确搭接区段内责任;
2 .涵背填筑选用级配碎石填筑、分层压实;
3.桥头过度段填筑选用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分层压实,靠近桥台附近采用混凝土浇筑;
4.人工夯实时,采用先进的小型手扶式压路机。
4.路基填筑不易压实,出
现鼓胀、弹
簧土现象
1.用含水量较大的土料路基填筑;
2.填筑路堤施工方法不当。
2.混凝土灌至顶面标高要大致抹平和找出流水坡,混凝土初凝前要进行复测和二次压光。
3. 选派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实际操作。
4.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特别注意保护压光层,防止破坏、变形
2.螺栓孔位置不准确
1.没有采取有效方法控制。
1.在井型架上固定孔模,经常检查,发现移动,立即纠正.混凝土终凝前,作二次检查孔模,确保孔模位置准确。
水准仪观测距离不等长
措施落实不到位
每设一站,先目测或步测,使前后视线等长,消除因水准轴不平行视准轴所产生的误差。
塔尺接口不到位
措施落实不到位
1)较精密的水准测量宜用板尺:
2)使用塔尺每抽出一节应注意抽到位,并须核对尺面读数。
扶尺东倒西歪,前倾后仰
措施落实不到位
1)扶尺人须经过严格训练;
2)扶尺人要身体站正,双手扶直,保证把尺铅垂立好;
通病现象
原因分析
预 防 措 施
1.孔深未
达到设计要求
1.孔深测量基点 、测绳不准、岩样误判。
1.细查岩样防止误判。
2.根据钻进速度变化和钻进工作状况判定。
3 .设固定基点、采用制式测绳。
2.孔底沉
渣过厚
1.清孔不彻底
1.选用合适的清孔工艺。
2.清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钢筋笼、浇灌混凝土连续作业。
3.坍孔
1.岩层变化、措施不力。
1.松散砂土或流砂中减慢钻进速度。
2.加大泥浆比重。
3.保证施工连续进行。
4.孔径
不足
1.钻头直径偏小、土质特殊。
1.选用合适的钻头直径。
2.流塑性地基土变形造孔时,宜采用上下反复扫
孔方法,以扩大孔径。
5.钢筋笼位置、尺寸、形状不符合设计要求
1.加工、运输、安装工艺有误。
1.钢筋笼较大时,应设φ16 或φ18 加强箍,间
2.认真按照砌石操作规程操作,对于规格石料,可采取顺组砌(较厚墙体)和顺叠组砌(墙厚与块石宽度一致)。对于不规则的普通片石,则采取交错组砌方式,其基本要求是每砌一块要与左右、上下的砌块有叠靠,与前后的砌块有交搭,砌缝要错开,使每一砌块既是稳定的,又与四周的其它砌块交错搭结,不能有松动、孤立的砌块。
1.栏杆制作,要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对号制作,安装时对号入座。
2.栏杆钻孔要采用钻机进行,达到准确无误,严禁氧烧气割现象。
3.安装时,要进行严格的自检,特别是对支架检查要更精细些。
4.梁与梁、梁与台的分离处,要注意预留栏杆及串筒的伸缩缝。上下检查梯口处的杆件采用椭圆孔连接。
3 桩基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表
式中:∑n——各段测站的总和;∑L——水准路线总长:
ni——某段的测站数;Li——某段水准路线长度(m)。
迁站读数误差
措施落实不到位
操作时,未读转点前视读数仪器不得移动。
水平角误差大
措施落实不到位
采用复测法,即一个角复测多次,以复测的次数去除累积的角值,可提高精度。
观测角度不校核
措施落实不到位
观测时,应采用取正倒镜两次观测,使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成果。
2.每层路基填筑时均进行放线控制,并换手复核;
3.填方路段分阶段进行边坡整理;
4.制作标准坡度尺,专人检查挂线质量;
5.路基宽度在设计宽度的基础上外侧增加20~30cm,等路面做好后种植草皮前再行刷坡
2.水泥搅拌桩桩断桩问题
1.机械撞击桩头
2.桩的养护未达到龄期,开槽施工
3.剔桩头方法不当
4.拔管速度不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