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笠翁对韵》(节选一)教案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读、带读《笠翁对韵》1、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跟老师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

4、同桌互检朗读。

5、教师抽检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三、释读1、师读第一句。

讲解第一句。

2、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下饷对高舂青春对白昼3、学生一起说课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

1、分组读,再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

4、试着背诵。

五、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收集对联。

附:上平声篇【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曰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曰曈朦。

蜡屐对渔篷。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曰省冬烘。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冬】晨对午,夏对冬。

下饷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间,仙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恃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

山花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

绿绮对青锋。

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

意懒对心慵。

仙翁对释伴,道对儒宗。

花灼灼,草葺葺(茸茸?)。

浪蝶对狂蜂。

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

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

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2、《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译文。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上课之前,先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题目是《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二、对对子1、先从最简单的一个字对起。

老师出示:湖,学生自由对。

说说这样对的理由。

教师归纳:只要词类相当的都可以对。

再对“风”,自由对,说理由。

2、对二字。

老师出示:西湖。

学生自由对,教师提示对对子的方法。

出示老师的答案,和老师一样的做“OK”的动作。

再对:七嘴——千山——天南——海阔——为什么你们能脱口而出地对出来?(因为这些词语都是成语)过渡:是呀,我们的汉语就是这么神奇,有些四个字的成语拆开来就是两个字的对联,成语掌握多了,你们说起话来会出口成章,写起文来会下笔有神的。

三、学习《笠翁对韵》从刚才的对对子游戏中,我们发现好的对子一般都词性相同,结构相仿,声调平仄交替,念起来琅琅上口。

而说到对对子,我们就不得不提《笠翁对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部分。

1、请学生自己对照拼音,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齐读。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

泉对石,干对枝。

吹竹对弹丝。

2、你能找出哪些地方是相对的呢?找一找,指名交流。

3、短短的一小部分就已经囊括了三字、五字的对,这《笠翁对韵》包罗的东西还真不少。

其中有几个难懂的地方你明白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出示:暮鼓晨钟了解词语意思,讲述雨伯、雷公的故事。

4、把你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读。

5、接口读。

先师生接口读,后男女声对读。

6、《笠翁对韵》在读的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

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读。

四、总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3、《小儿语》问题提出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教学目的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读原文。

3.师领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1)分组读,再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

(4)试着背诵。

6.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4、《治家格言》(节选一)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5、《治家格言》节选二教案教学目的:1、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恐或人知,便是大恶。

”学习难点:理解诵读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

二、教师读,学生初步感知。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恐或人知,便是大恶。

”的意思。

1、结合注释理解该句的意思。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缺点,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齐读四、课外延伸1、把今天学的容读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作业练习别人有了成绩或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当别人误解时,你会怎么做?6、《名贤集》(节选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过程: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和典故。

“望梅止渴”“七步成诗”。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一、背景设计《名贤集》是由南朝的义庆编撰而成的,义庆是宋武帝裕的侄子。

是裕之弟王的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王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王。

二、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中文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

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到《名贤集》简洁明了。

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迷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隐语。

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

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

隐语从先到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

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谜底:唇齿相依(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谜底:幼儿园(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谜底:西施7、《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教学过程: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义庆编撰而成的,义庆是宋武帝裕的侄子,承袭为王。

一、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2、重点句子:3、翻译:3、课文知识的补充:娥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