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秋季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一面课件苏教版 (2)

2019年秋季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一面课件苏教版 (2)


散文的概念及特点
来自《点拨》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 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 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散文的主要 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 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 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 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2)意境深邃。(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 采。
一 读一读字音
tuí 颓唐
sǒu 抖擞
suō 摩挲 xūn 熏黑
部分来自《点拨》
zēng 憎恶
kāi 揩油
jiǒng 窘相
mó 模棱两可
mú 模子
魔法记忆:记少余多法,“模”当模子讲时读“mú”,其他均 读“mó”。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点拨》
地jiào( 窖 ) zì( 恣 )情
chóu chú( 踌躇 ) hè( 赫 )然 nüè( 虐 )待
会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由衷的爱戴的感情。(重点)
来自《点拨》
阿累(1909~1987),原名朱一苇,江苏涟水人。毕业 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 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在陶行知的帮助 下,与左翼作家张天翼、陈白尘、蒋牧良等一起从事写作 和翻译工作,用“阿累”等笔名撰写了不少文艺评论、杂 文、散文。
鲁迅对阿累的影响
来自《点拨》
阿累从江苏涟水的一个地主家庭走出来,从汽车售票员到三 任湖南大学校长,从文、从军、从教、从政,“文革”中又被打 成“叛徒”,人生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受鲁迅先生的鼓舞和指 引,面对挫折能从容应对,面对逆境能昂首向前。他为人谦和, 话语幽默,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乐观、豁达的形象。1986年,鲁迅 先生逝世50周年,即将走到生命终点的阿累,以重病之躯,写下 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文章《回忆与纪念》,详尽记叙了他与左联作 家筹备鲁迅先生葬礼的全过程,表达了他对先生最后的敬意。 1987年1月8日,处于昏迷状态的阿累真的累了,他悄无声息地脱 身而去,去追随只有一面之缘却终生不忘的“站在前进行列最前 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典中点》
1.读完课文后,梳理文章内容。 【答案】 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看 书。 经过:受到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 先生见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部分来自《点拨》
3.第五段开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也 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写天气的 寒冷、秋风的无情来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和鲁迅先 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同学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 迅先生的去世,使人们陷入了巨大有悲痛。纪念鲁迅的文 章层出不穷。那么在浩如烟海的纪念文章中,为什么只和 鲁迅见过一面的普通工人所写的这篇文章能如此感人之深 呢?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的呢?
2 Hale Waihona Puke 面散 文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4. 文体知识
来自《点拨》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 闻一多先生的高足,他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闻一多也很 赏识臧克家,曾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刊印《烙印》, 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 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 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 “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 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 一多》以示悼念。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窘相: 尴尬为难的样子。 2.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3.摩挲: 用手抚摩。 4.颓唐: 精神萎靡。 5.抖擞: 振作。 6.打眼: 显眼,惹人注意。 7.憎恶: 憎恨;厌恶。 8.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部分来自《点拨》
9.虐待: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10.恣情: 放纵感情。 11.不能自已: 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例句:李坚柔为中国夺得 了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首金后激动得不能自已。
部分来自《点拨》
2.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 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 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这句 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外貌描写。这是对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第一次描写。因 为是阴天,光线暗,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 态、年龄、衣着等,突出“瘦”字。这里的外貌描写没有点出所 要描写的是何人,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这个人的不寻常,引起 读者的注意。
部分来自《典中点》
2.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是本文的重点,突出了哪三 个明显特征?这三个特征突出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 神? 【答案】 一是全身的“瘦”, 二是头发的“竖”, 三是胡须的“一”。 忘我工作、斗志顽强、精神抖擞。
部分来自《点拨》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哪些记叙的要素? 【答案】 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地点:虹口公园附近 的内山书店。人物:“我”——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 一个卖票的。事情的起因:到内山书店“躲一会儿 雨,顺便歇歇”。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8. 整体感知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2. 本课主旨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题讲解
16. 课后作业布置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想,把握本文思想 感情。(重点)
2. 学习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难点) 3. 了解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年工人的感人事迹,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