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主题班会)
75班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其在儿童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规训有关。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人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而现在的中学生处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的环境中,社会价值呈多元状态,特殊家庭日益增多.许多家庭重养育轻教育,而社会上许多不良思想和现象又极容易使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中学生走入思想与精神的误区,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习惯具有下面一些特征。
第一,是非不分,缺乏判别能力。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往往来自于对是非判断的偏差。
由于接受了不良社会亚文化,容易产生与和谐社会不符的行为。
第二,遵纪守法观念薄弱,缺乏法律意识。
他们的行为也常常表现出缺乏法律意识,对各种规范常采取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经常有意地违反各种法律法规。
第三,怀疑社会教育,存在普遍的不信任感。
不良青少年一般对社会规范,以及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育怀有普遍的不信任感。
通常觉得这些规范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束缚,妨碍了他们行为的自由,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有意刁难,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他们怀疑一切,对正面宣传和榜样报以不相信和嘲笑的态度,认为这些都是欺骗。
第四,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不良青少年的人生观普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总是以满足个人或小群体的需要为最高目标,完全以个人或群体利益为中心,不顾这些行为可能对他人带来的不便或伤害。
在他们眼里,个人或小群体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青少年群体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在校学生。
青少年学生很多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同学和老师是他们除家长之外的主要交往群体,在校园内遇到的问题是他们可能遇到的主要的问题。
厌学、逃学。
一般而言,青少年不太会遇到失学的困境,却存在着厌学与逃学的问题。
他们被父母和学校寄予厚望,但是厌学的情况却并不鲜见。
这些学生
虽然也每天都到学校上学,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是一种被动性的应付行为,可视为隐性逃学。
青少年强索。
近年来,在一些城市的部分学校周围,特别是平时管理较差的学校,出现了未成年人结伙对在校学生进行强索的现象。
这些强索者不一定就是在校生,强索现象发生在校园附近或校园内。
以强凌弱,或以众欺寡,采取语言威胁或暴力手段,公开以借的名义或直接强行索要,向被害人敲诈钱财物的行为,被侵害人通常是在校的中小学生。
网络不良行为。
网络的大信息量和匿名性的特征,对于青少年有独特的吸引力,上网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在上网人群中青少年已经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
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游戏,发表意见,但由于青少年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念不定型,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亚文化的影响。
这些网络不良亚文化与社会主文化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对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收集色情信息。
网络上的信息泛滥,各种垃圾信息严重破坏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因特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近半数与色情有关,有一些人出于赢利目的或不良目的将各种有害信息散布在网络上,或发送到别人的邮件信箱。
而青少年辨别能力差、自制自律能力弱,难以抵制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往往被动吸收,更有甚者还刻意寻找这样的色情、暴力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接触色情信息的主要载体,越来越成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诱发源地之一。
上网成瘾。
由于青少年的自制力不强,部分青少年有沉迷于上网的行为,他们可以整天整夜地上网,废寝忘食;可以把功课放在一边,一心只在网络中。
他们有的痴迷网络游戏,可以完全放弃现实生活。
父母对子女的支持与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行为正常的青少年更多地受到父母的监督,容易与父母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相比之下,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却很少能得到父母妥当的管教,父母的管教不是过严就是过松。
如果父母的管教得当,子女同父母的关系良好,父母对子女有足够的监督,即使家庭不健全,也不至于使子女产生不良行为。
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的形成有自己特殊的原因。
第一,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青少年正处于心理与生理的迅速发展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但同时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尚未成熟,而且缺乏调适
生理与心理迅速变化的机制以及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其中社会不良适应、个性发展障碍、心理失常、生理病变以及需求畸形是导致青少年异常行为的主要因素。
第二,家庭教育的不足与失误。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首先担任了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当家庭的这种教化功能不能顺利实现时,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就会呈现增加的趋势。
父母对子女管教方式与态度的失误也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
第三,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承担了将儿童由家庭引向社会的任务,学校教育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问题,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人为的干扰,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现阶段学校教育最大的不足,在于过分追求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宏观对策与微观对策。
不良青少年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广泛地涉及家庭、社会、文化教育、社会风气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青少年本身的心理与生理特点。
因此,预防与控制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必须有效地利用多方面力量,进行多层次、多环节的综合治理。
宏观对策。
青少年教育是全社会的问题,政府与全社会都有责任。
第一,加强制定青少年政策,切实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状况、行为模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前途与发展。
政府在制定青少年政策时,应当充分认识当代青少年发展的特殊性,认真把握青少年的利益与需求,明确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认真制定青少年工作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当代青少年学习与劳动的积极性以及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热情。
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有助于全社会形成维护青少年权益、加强青少年管理的意识。
国家已经颁布并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所享有的权利及应尽的义务。
做到在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时,有法可依,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加强青少年教育,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使他们不知道怎样面对社会刺激,怎样看待社会
问题,无法适应社会。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教育,其中既包括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也包括社会的各种思想、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
具体而言,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规范、法律规范以及道德规范的灌输,使青少年接受社会主文化,减少各种不良社会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三,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解决青少年不良问题的有效途径。
健康的社会风尚是青少年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素质,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是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的外部条件。
微观对策。
从微观角度可以从家庭、学校、社区(村委会)三个方面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
家庭。
正确的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最重要环节。
家庭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基本的是非观,父母应该教给子女判断对与错的正确标准,教会他们如何客观地评价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
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
同时,身教重于言传,父母平时应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在接触社会以后,能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
学校。
学校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必要的生活技能,更要教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同时养成尊重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
培养起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负责的生活态度。
学校应当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客观地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改变社会上长期形成的“差生”的刻板印象,教师要做到不歧视、不忽视他们,要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少一些批评挖苦,多一些表扬鼓励,少一些视而不见,多一些关心温暖,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自信的精神状态。
社区(村委会)。
社区是家庭聚集居住的一定区域,为家庭生活提供一定的服务。
社区也是社会成员互相联系的场所,同一社区的青少年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彼此交流,这是除了学校之外,青少年较为聚集的场所。
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国家的青少年保护与教育政策,鼓励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形成关心保护青少年的社会氛围。
同时,对已经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和学校、家庭联合起来,监督他们的行为,教育他们要有良好的行为模式,使他们远离社会不良现象,形成不良青少年与社会诱惑之间的一道有力屏障,促进不良青少年的转化,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