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⑴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
⑶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
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
⑷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⑸无菌: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
⑹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
⑺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二、热力灭菌法原理:⑴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
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
包括: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⑵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
包括: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1.1-62.8℃30分钟,71.7℃经15-30秒)、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 (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
三、辐射杀菌法紫外线原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其中260~266nm波长UV与DNA吸收光谱一致。
其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并可杀灭病毒。
特点:穿透力较弱。
应用: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四、滤过除菌法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真菌。
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 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
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
五、口腔黏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阴道、膀胱、尿道等可用0.1%~0.5%氯已定或1g/L高锰酸钾。
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章噬菌体一、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基本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噬菌体分布极广。
二、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①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
②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性状态。
三、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解。
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
二、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改变了的性状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三、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转化:是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转入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主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
五、基因突变是指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
六、质粒DNA: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七、常见细菌变异现象?八、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1、影响细菌学诊断2、预防耐药菌株的扩散3、制备疫苗4、检测致癌物5、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耐药性抗药性是指细菌对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以某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临床上有效药物治疗剂量在血清中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称为敏感,反之称为耐药。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致病性或病原性:细菌能引起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或性质。
细菌的致病作用取决于: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二、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
三、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细菌的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四、五、细菌感染的来源与条件:⒈外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细菌来源于宿主体外,主要有病人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
⒉内源性感染:来自宿主自身的细菌感染,主要指曾经感染过而潜伏下来的微生物重新感染。
比如结核分支杆菌。
也常见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时。
六、细菌性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
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
(二)显性感染: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
显性感染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也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⑴急性感染:突然起病,症状明显,病程短,一般病愈后,病原体从体内消失。
⑵慢性感染: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七、几种血症的概念:毒血: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但不侵入血流,仅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者。
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过性或间断性入血,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繁殖,但不在血中繁殖者。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者。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者。
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入血并在血中繁殖,死亡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或局部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者。
八、医院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或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患者入院是已发生的直接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九、医院感染基本特点⑴感染的对象包括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但易感对象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⑵感染的地点必须发生在医院内,时间包括在院期间和出院不久发生的感染;⑶病原体主要是机会致病性微生物;⑷感染来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⑸分离的病原菌常为耐药菌。
十、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征主要是机会性致病菌(常为内源性感染)主要是细菌,其次为病毒和真菌适应性强常为耐药菌新的病原菌不断出现,种类变迁十一、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消毒灭菌隔离预防合理使用抗生素十二、传染病原微生物概念?十三、抗感染免疫类型㈠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①胞外菌:指寄生在宿主细胞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胞。
如葡萄球菌②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㈡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 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 分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 衣原体)、兼性胞内菌(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 伤寒沙门菌, 布氏杆菌, 肺炎军团菌, 李斯特菌)。
特点:胞内寄生、毒性低、呈慢性感染、免疫病理损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
第九章球菌一、葡萄球菌属分类主要包括三个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腐生葡萄球菌。
二、致病因素⑴酶凝固酶:能使人和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
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包括游离凝血酶和结合凝血酶。
其致病机理:①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细胞内消化作用。
②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③引起周围纤维蛋白沉积和凝固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耐热核酸酶:是测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⑵毒素葡萄球菌溶素:破坏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为a溶素。
对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皮肤细胞等有损失破坏作用。
杀白细胞素(PV):攻击中性粒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强侵袭力。
肠毒素:一组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抵抗胃液中的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肠毒素属于超抗原,即不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能非特异性刺激T细胞增值并释放过量细胞因子致病。
表皮剥脱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1⑶细胞表面结构蛋白荚膜、肽聚糖、磷酸壁、蛋白A三、所致疾病⑴侵袭性疾病:以脓肿形式为主的化脓性炎症。
浓汁金黄而粘稠,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
⑵毒素性疾病:由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①食物中毒;②烫伤样皮肤综合症;③毒性休克综合症(TSS)。
四、免疫性人类对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
五、微生物检查法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①能产生金黄色色素;②有溶血性;③凝固酶实验阳性;④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⑤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六、防治预防很重要,医务人员的带菌率高达70% ,是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七、链球菌属分类根据血平板上溶血现象分类八、对人致病的链球菌90%左右属A群,且对人致病的A群链球菌多呈现乙型溶血。
需氧、兼性厌氧链球菌对人有致病性。
九、抗原结构:多糖抗原(C抗原)细胞壁;表面抗原(蛋白质抗原)C抗原外层,含M蛋白;核蛋白抗原(P抗原)十、致病物质⑴细胞壁成分:①黏附素:包括脂磷壁酸和F蛋白②M蛋白:A群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子。
含M蛋白的链球菌具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的能力。
③肽聚糖:A群链球菌的肽聚糖具有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诱发实验性关节炎等作用。
⑵外毒素:①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由携带溶原性噬菌体的A群链球菌产生,具有超抗原作用。
②链球菌溶素:链球菌溶素对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和神经细胞等有毒素作用,对心肌也有急性毒性作用。
⑶侵袭性酶类:扩散因子①透明质酸酶②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③链道酶(DNA酶)十一、所致疾病⑴化脓性感染:扁桃体炎感染特点:感染病灶与周围界限不清,易于扩散,脓汁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