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找次数讲解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11、112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试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方法: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
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
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1、松鼠妈妈开了一家小超市,有一天松鼠妈妈有事外出,小松鼠从货架上拿下了一瓶木糖醇,吃了3颗。
(课件)怕被妈妈发现,小松鼠又把这瓶糖放回到了货架上。
放回的这瓶糖,就是(直接板书:次品)你认为什么是次品?说得真好!生活中,物品的数量、重量、大小等不符合标准的,就是次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重量上不合标准的次品。
(补充课题)2、师:松鼠超市的货架上有27瓶(课件)糖,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那瓶次品?师:这些办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师:没错!数粒数,会破坏包装;掂一掂,当两瓶重量相差不大时,感觉不到差别;而用天平,不仅简便,而且准确。
)3、要从27瓶糖中找一瓶次品有些困难,在数学上,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数开始研究,找到规律后再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种策略叫做?(化难为易)。
我们就从3瓶开始研究吧!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学习,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同时激发了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孩子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中来。
(二)教学例1:从3瓶糖中找次品1、课件出示例1,读一读。
(出示一台天平)这是一台没有砝码的天平,这两个叫天平的托盘,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瓶糖,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在——。
(手势演示)2、动手操作体会过程(1)学生动手操作请你用手中的学具代替这3瓶糖,动手称一称,比一比:谁最先找到答案。
学生动手称,师指导。
(指名学生上台等待,要有次品在托盘上和托盘外两种情况)(2)学生汇报展示师:完成的同学请坐好,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同学的想法?师:对于他们的做法,你有没有什么想问的?没有,那我来问,你为什么不在天平的一端放1瓶,另一端放2瓶呢?(称不出轻重)师:对,所以我们在用天找次品时,天平两端的瓶数一定要一样多师:刚才这两组同学都是称1次就找到了次品,但也有不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你的观察真仔细!由此,我们发现:称一次,天平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次品可能在托盘上也有可能在托盘外。
(3)记录。
我们把这两组同学的称的过程记录下来,可以写成这样:3瓶糖,分成1,1,1 3份,天平两端各放一瓶,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一瓶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轻的一边是次品(4)看黑板表述。
谁能看着黑板说一说我们的操作过程?(你考虑问题很全面,并且用上了这个词:如果……那么……)谁也能学着这样说一说,3瓶糖是怎么找的?(5)数次数。
请同学们看一看,3瓶糖,称几次保证找出次品?(1次,2次)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说清楚。
(这是两种情况,不是称两次。
)所以我们确定,3瓶糖,称1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小组操作从3瓶糖中找出一瓶次品,体会到用天平找次品的一般方法:两个托盘上的瓶数要一样多;称一次,天平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次品可能在托盘上也有可能在托盘外;从3瓶糖中找次品,只需要称一次。
初步体会到,虽然天平只有两个托盘,但可以通过推理可以得出次品所在处。
3、如果是4瓶呢?是不是称1次也能保证找到?(1)(黑板上板书1,1,2的情况)天平两端各放1瓶,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就在轻的那边,但这是运气好的情况。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不考虑。
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就在剩下的两瓶中,(师:我们用箭头来表示“接下来——”)接下来将剩下的两瓶再称一次,天平一定不平衡,轻的一端就是次品。
一共称了2次。
师小结:这位同学交4瓶糖分成了1,1,2三份(板书),称2次找到了次品。
这种称法可以吗?真会思考!其实他还告诉了我们一条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要保证找到次品,运气好的情况可以不用去考虑,我们要往运气差的方向想。
(那咱们把这种运气好的情况去掉)(2)(课件演示)天平两端各放2瓶,天平一定不平衡,次品就在轻的那边。
(师:我们用箭头来表示“接下来——”)接下来,将这两瓶糖分别放天平的两端,天平一定不平衡,轻的一边就是次品。
一共称了2次师小结:这位同学将4瓶糖分成了2,2两份(板书),也是称2次就找到了次品。
设计意图:在此处增加从4瓶糖中找次品的问题,旨在分解例2的学习难点,让学生初步体会:要保证找出次品,每称一次,都要往“运气差”的方向思考,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例2做好准备。
(三)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读一读。
2、读完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理解这几个字的?(“能保证”就要往运气最差的方向想;“至少”是指保证找到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的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师小结:你的表达真准确!没错,要“能保证”找出,我们就要往运气最差的角度去找;“至少”就是指肯定能找出次品的最少次数。
(读一读)3、想一想:8瓶糖,每次可以在天平的两端各放几瓶?4、合作完成导学案。
至少要称几次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导学案。
5、汇报展示(展台展示。
可能有分成8个1;4个2;4、4;和3,3,2三种分法,分别需要4、3,3,2次)(2)我把他们的结果记录下来,是这样。
(课件直接出示答案)设计意图:在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推想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6、观察结果请大家看看,表中哪一种分法次数最少?我们写出它的推想过程(学生说,师板书)谁来说一说,2次是怎么找出来的?7、发现规律。
仔细观察这种分法,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1)学生:分成了3份师:掌声送给他!我们发现,像这样分成3份,所用的次数最少。
(板书:分成3份)可如果将8瓶糖分成这样的3份(2,2,4),也是称两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吗?至少要称几次?它跟上面的哪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的?(3次)说明分成3份,也有学问。
藏着什么秘密呢?请你仔细观察各份的瓶数,说说你的发现(2)学生:每一份的数量很接近。
师:真是火眼金睛,你给大家说一说,每一份的数量很接近是什么意思?它接近我们数学上的哪种分法?一起看看,最多的一份是3瓶,最少的一份是2瓶,它们只相差了1瓶。
也就是说在分成3份的同时还要做到:多的与少的只相差1,做到尽量平均(板书:尽量)8、理解原理:为什么像这样分成3份,所用的次数就会最少呢?我们可以通过图来分析我们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表示。
如果把它平均分成2份,天平两端各放一份,天平一定会?确定次品在其中的二分之一里。
如果把它平均分成3份,天平两端各放一份,称一次,天平平衡,次品在?天平不平衡,次品在?不管怎样,都能确定次品在其中1份里。
如果平均分成8份呢,称一次只能排除2份,确定次品在其中的8份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哪种分法称一次,次品所在的范围最小?所以,像这样分所用的次数分最少?(读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概括得出找次品问题的最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再通过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9、学到这,你有什么想法?如果刚好能平均分成3份呢,比如9瓶,该怎样找?(1)按要求完成:可以怎样分?(板书:9瓶3,3,3)至少要称几次?(草稿纸上完成)(2)汇报结果,板书过程:(口答)(3)回顾反思:把9瓶糖分成3,3,3三份,是次数最少的称法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看!9瓶糖还可以怎样分?哪种分法称一次,次品所在的范围最小?(4)师小结: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指板书)我们发现,要保证找到次品所用的次数最少,不管总数是几,都要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要使多的与少的只相差1,做到尽量平均。
设计意图:在得出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寻找从9瓶糖中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并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次体验规律:对待测物品“分成三份,尽量平均”的普遍适用性。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运用规律,咱们来完成以下练习1、为了用尽可能少的次数找出次品,你会对待测物品进行分组吗?2、再来解决小松鼠的问题:有27瓶糖,其中有1瓶是次品(次品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设计意图:正确对待测物品进行分组,是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第1道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分组的一般方法;再通过题2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次品更轻的情况,如果次品更重呢?方法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3、师:其实呀,用天平找次品,分的份数和3有关,称的次数也和3有关,有什么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研究。